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受俘的意思、受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受俘的解释

封建社会的一种礼仪。旧时封建统治者战争胜利后,先行献俘礼,把所获俘虏献于宗庙社稷,再行受俘礼,由皇帝接受战俘。也叫“受俘馘”。《旧唐书·刘闢传》:“ 闢 入京城,上御 兴安楼 受俘馘。”《清史稿·礼志九》:“翼日,帝御 午门楼 受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受俘(shòu fú)是古代中国军事礼仪中的重要环节,特指战胜方在战争结束后,正式接受并记录俘虏的仪式。该仪式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彰显胜利者的权威与天命所归。以下从语义、仪式流程及历史背景三方面详解:


一、核心释义


二、仪式流程与政治象征

  1. 献俘于庙社

    俘虏被押解至宗庙或社稷坛,告祭祖先与天地,强调胜利符合神权意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 君主受俘

    君主亲临受俘台,接受将领呈献的俘虏名册及主要战俘,史官记录俘虏数量、身份《新唐书·礼乐志》。

  3. 处置裁决

    君主依俘虏身份(如敌酋、降将)宣布处决、赦免或收编,体现「天命」对生杀予夺的终极裁决权。

例证:唐代苏定方平百济后,献俘于长安乾阳殿,唐高宗「受俘」后赦免百济国王,彰显仁德与威仪并重《资治通鉴·唐纪十六》。


三、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受」「俘」词条释义
  2. 《周礼·夏官·大司马》献俘礼制记载
  3.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后献俘于周襄王
  4. 《新唐书·礼乐志》唐代受俘仪典流程
  5. 《明会典·礼部》明清午门受俘制度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读者通过权威出版社点校本或「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学术平台查证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受俘”一词的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古代礼仪中的正式仪式

核心含义:指封建社会战争胜利后,统治者接受俘虏的礼仪流程。通常分为两个步骤:

  1. 献俘礼:将俘虏献于宗庙社稷,告慰祖先和神灵()。
  2. 受俘礼:由皇帝亲自在特定场所(如午门楼)接受战俘,象征胜利的权威性。例如《清史稿》记载“帝御午门楼受俘”。

二、现代引申的比喻用法

扩展含义:在非历史语境中,可比喻为在竞争、斗争或情感关系中被对方击败或控制,失去自主权。例如形容商业竞争失利或被他人操纵的状态()。

使用注意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引申用法分析,可参考《旧唐书》《清史稿》等文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静宝佩不好活长夫乘居赪卵陈衡恪触目敦励蛾傅防合风质改居改柱张絃槁榇缑蒯构造湖官资归命弘论疾讲复检尸敫然谨省峻丽狂想曲闚度阆苑蓝尹捞嘴罍洗麟甸鲁班尺芒头妹婿难廕内化潜潜跂动哕息蹊辙人间世日食万钱如花似玉商山翁实谱事守寿木甩车抒意四县袒胸露背剔团圆无可置疑五冕汙真香胰子销甲蟹泉稀里光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