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無所思念。
(2).佛教語。為有部和法相宗心不相應行法之一。《金剛經·大乘正宗分》:“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湼槃而滅度之。”《法苑珠林》卷八七:“或求無色,或求浄居,或求無想,故識亦不樂住也。”
“無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無所思念
指人處于一種無牽挂、無雜念的狀态,如《法苑珠林》中“或求無想,故識亦不樂住也”,強調精神層面的超脫。
專注無雜念
在漢語詞典中,它被引申為“心無旁骛、專注于當前事物”,常用于描述全神貫注的狀态。例如:“他工作時無想無念,效率極高”。
在佛教中,“無想”屬于有部和法相宗的“心不相應行法”之一,指一種超越思維活動的修行境界。
在文學作品中,“無想”可能作為角色名出現(如黃易小說《覆雨翻雲》中的少林聖僧),但此屬創作範疇,非詞語本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術語或用法示例,可參考《法苑珠林》《金剛經》等典籍。
「無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沒有思緒,心無所想。它由「無」和「想」兩個字組成。
「無想」的拆分部首是「無」,表示沒有。它的筆畫數是4畫。
「想」的拆分部首是「心」,表示思考。它的筆畫數是13畫。
「無想」一詞源自佛教,為菩薩修行中的一種境界。它指的是超越雜念和凡俗思緒,使自己的心境達到純淨、安甯、空靈的狀态。
「無想」的繁體字為「無想」。
在古代,「無想」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然而,由于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舉。
1. 修行者心無想,達成解脫境界。
2. 在冥想中,我試圖讓自己的思緒無想。
無意、無私、無畏、無邊、無限
無念、無思、無欲
多想、有意、有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