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遺失。 唐 李靖 《李衛公問對》卷上:“諸拾得闌遺物,當日送納虞侯者,五分賞一。”《新唐書·百官志一》:“闌遺之物,揭於門外,牓以物色,期年沒官。” 宋 李綱 《與向伯恭龍圖書》:“當于事定威行之後,置一官司,出文榜,立限期,俾得闌遺之物一錢以上并自陳納。過期因事彰露,為人告發,并置之法。”
(2).遺漏。《元史·世祖紀五》:“括諸寺闌遺人口。”《元史·世祖紀八》:“辛巳, 大都 立 蒙古 站屯田,編戶歲輸包銀者及 真定 等路闌遺戶,并令屯田。”
“闌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遺失
指物品丢失或無人認領的狀态。例如唐代《李衛公問對》提到,拾得“闌遺物”需當日上交官府,并給予拾獲者五分之一的獎賞。宋代李綱的文書也提及對“闌遺之物”需設立專門機構處理。
遺漏
表示人員或事物的遺漏。如《元史》記載,元代曾清查寺廟中“闌遺人口”(遺漏登記的人口),并将這些人口編入屯田。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元史·世祖紀》等原始文獻。
闌遺是一個漢字詞彙,拼音為lán yí。它有多個不同的意思和用法,在不同的語境中有着不同的引申。
闌遺的部首是門(mén),總共有12個筆畫。
闌遺一詞最早見于《詩經·衛風·有女同車》:“彼其之子,小佻遺脫。”由此可見,闌遺意指忽略、誤失或遺漏。
在繁體字中,闌遺的寫法為闌遺。
古代的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差異,闌遺的古狀字形為“闌”,由于書寫風格的變化,現代簡化字采用了“闌”的形式。
1. 她一直忙于事務,常常會闌遺一些細節。
2. 報告中闌遺了一些重要的數據,需要進行補充。
3. 他對過去的機會印象深刻,因為闌遺了當時該做出的決定。
經常與闌遺一起組成詞語的有:
1. 遺漏(意思相近)
2. 遺失(意思相近)
3. 忽略(意思相近)
與闌遺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遺漏
2. 遺失
3. 忽略
與闌遺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留意
2. 注意
3. 照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