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闌遺的意思、闌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闌遺的解釋

(1).遺失。 唐 李靖 《李衛公問對》卷上:“諸拾得闌遺物,當日送納虞侯者,五分賞一。”《新唐書·百官志一》:“闌遺之物,揭於門外,牓以物色,期年沒官。” 宋 李綱 《與向伯恭龍圖書》:“當于事定威行之後,置一官司,出文榜,立限期,俾得闌遺之物一錢以上并自陳納。過期因事彰露,為人告發,并置之法。”

(2).遺漏。《元史·世祖紀五》:“括諸寺闌遺人口。”《元史·世祖紀八》:“辛巳, 大都 立 蒙古 站屯田,編戶歲輸包銀者及 真定 等路闌遺戶,并令屯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闌遺是古漢語詞彙,指遺失的物品或無人認領的失物,特指被遺落于公共場所的財物。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闌遺”由“闌”(通“攔”,意為阻隔、遺留)與“遺”(遺失)組合而成,字面指“遺留之物”。在曆代律法中,專指散落于道路、街市等公共場所的無主失物。例如《唐律疏議》規定,拾得闌遺物需送交官府,若五日内無人認領則歸拾得者所有。

  2. 法律與文化背景

    古代官府對闌遺物有嚴格管理制度。如《唐律疏議·卷二十七》載:“諸得闌遺物,滿五日不送官者,各以亡失罪論。” 此制度旨在維護社會秩序,防止侵占他人財物,體現傳統法律對財産權的保護。

二、權威辭書釋義

三、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闌遺”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代法制、文獻的學術領域。其概念近似于現代法律中的“遺失物”,但更強調官方的介入管理程式。

參考資料來源:

  1. 中華書局《唐律疏議》
  2. 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3. 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本)》

網絡擴展解釋

“闌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遺失
    指物品丢失或無人認領的狀态。例如唐代《李衛公問對》提到,拾得“闌遺物”需當日上交官府,并給予拾獲者五分之一的獎賞。宋代李綱的文書也提及對“闌遺之物”需設立專門機構處理。

  2. 遺漏
    表示人員或事物的遺漏。如《元史》記載,元代曾清查寺廟中“闌遺人口”(遺漏登記的人口),并将這些人口編入屯田。

二、曆史應用背景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元史·世祖紀》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子泊泊糙漆潮腦傳神寫照春廪催生禮大白端點鍍金方廣凡聾高粱戈刃刮骨鼓包含明隱迹候潮回腸傷氣豁然省悟間不容發驕泰金花銀靠近客運空宇潰亂連曉慢緩貓冬默塞男扮女裝南海膩友磐磨篇數千隨百順青簇簇确診遶佛冗龊柔茂桑穑山庫社燕秋鴻十成樹高招風水城稅介貪仕殢雲尤雨頭搭吐談網兜望夷溫差閑然消兵小我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