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失狀的意思、失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失狀的解釋

指被偷盜、搶劫的財物的清單。《西遊記》第九七回:“既劫去財物,又害了父親,此情何毒!待天明到府裡遞失狀坐名告他。”《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知縣看了狀子,問了來歷,見是人命盜情重事,即時批準,地方也來遞失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失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核心含義指丢失或損毀官方文書、憑證或訴狀。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失”:

    指遺失、丢失。《說文解字》釋為“縱也”,引申為“遺失”㈠。

  2. “狀”:

    指文書、憑證或訴狀。《玉篇》注:“狀,書狀也”㈡,如唐代法律中的“辭狀”(訴狀)㈢。

合成詞義:因文書丢失導緻無法舉證或履行法律程式的狀态㈣。


二、古籍中的法律用例

  1. 《唐律疏議·鬥訟》:

    “諸告人罪……若事容不審,原情非誣者,失狀不坐。”

    釋義:若因丢失訴狀(失狀)導緻指控不實,但非故意誣告者,可免罪㈤。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唐律疏議》卷二十四。

  2. 《宋史·刑法志》:

    記載州縣官吏因“失狀”延誤案件審理,需受懲處㈥。

    來源:中華書局《宋史》卷一九九。


三、現代引申與關聯概念


參考文獻與來源

㈠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㈡ 《玉篇》(宋本),中國書店影印本,1983年。

㈢㈤ 《唐律疏議》,中華書局點校本,劉俊文點校。

㈣㈥ 《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1977年。

㈦ 《中國法制史》(張晉藩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

㈧ 《水浒傳》(容與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

(注:古籍原文鍊接來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為權威公開資源;現代著作僅标注出版社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失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基本含義(古籍常見)

指被偷盜或搶劫的財物清單,屬于古代法律文書用語。例如:

二、引申含義(現代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擴展為形容人失去往日風采、狀态衰敗,結構為動賓式成語。例如:

使用注意

  1. 古籍引用:作為財物清單的用法在明清小說中常見,屬于客觀記錄。
  2. 現代語境:形容人的衰敗時需謹慎,此義項較少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詞義,優先考慮其傳統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西遊記》《初刻拍案驚奇》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百寺備民币貢部曹采礦參潭策源地茶農辭對登壽電報機調馬踶齧馬頓拍多壘鵝口瘡廢渣風惠剛瘅官告冠狗龜星黑盒子紅殷殷黃骢曲豢縻虎勁虎媒嫁殇稽殆金華省進益刻鑿狼籍老規矩類禋連河燎如觀火淩駕留牧僇力明窗塵鬧累贅烹龍庖鳳淺直球馬乳下如兄試嘗世塗束兵秣馬銅盤奁子推考王官瓦影龜魚微绡物鬼西北風嘻和信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