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制盛器。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陽羨書生》:“乃于口中吐一銅盤奩子,奩子中具諸饌殽。”
“銅盤奁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歸納如下:
該詞指銅制的盛器,主要用于盛放食物或其他物品。其出處可追溯至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陽羨書生》,文中描述書生從口中吐出一個銅盤奁子,其中裝滿了豐盛的菜肴,體現了古代志怪文學中器物與奇幻情節的結合。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相關文學研究中。例如:“銅盤奁子中具諸馔殽”(《續齊諧記》),描述容器内盛放食物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細節,可參考《續齊諧記》原文或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銅盤奁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貴重的盤子和盒子。通常用來形容珍貴的物品。
《銅盤奁子》可以拆分為“銅”、“盤”、“奁”和“子”四個部分。其中,“銅”部的拆分部首是“钅”,它的筆畫數為5;“盤”部的拆分部首是“皿”,它的筆畫數為8;“奁”部的拆分部首是“女”,它的筆畫數為3;“子”部的拆分部首是“子”,它的筆畫數為3。
《銅盤奁子》這個詞的來源已經不可考證。它可能源于古代的貴族生活,因為銅制品在古代被視為珍貴的物品,盤子和盒子則被用來裝載貴重的物品。
《銅盤奁子》的繁體字為「銅盤奩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無法确定《銅盤奁子》在古時候的準确寫法。
1. 這個博物館展示了一些古代銅盤奁子,非常漂亮。
2. 那個貴婦人的盛裝盒子裡裝滿了珠寶,真是一副銅盤奁子。
銅盤、盤子、盤旋、奁蓋、奁奁、子孫、兒子
金碟銀盤、珍貴盒子、貴重容器
普通碟盤、簡陋盒子、平常容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