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被偷盗、抢劫的财物的清单。《西游记》第九七回:“既劫去财物,又害了父亲,此情何毒!待天明到府里递失状坐名告他。”《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知县看了状子,问了来歷,见是人命盗情重事,即时批准,地方也来递失状。”
"失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核心含义指丢失或损毁官方文书、凭证或诉状。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指遗失、丢失。《说文解字》释为“纵也”,引申为“遗失”㈠。
指文书、凭证或诉状。《玉篇》注:“状,书状也”㈡,如唐代法律中的“辞状”(诉状)㈢。
合成词义:因文书丢失导致无法举证或履行法律程序的状态㈣。
《唐律疏议·斗讼》:
“诸告人罪……若事容不审,原情非诬者,失状不坐。”
释义:若因丢失诉状(失状)导致指控不实,但非故意诬告者,可免罪㈤。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唐律疏议》卷二十四。
《宋史·刑法志》:
记载州县官吏因“失状”延误案件审理,需受惩处㈥。
来源:中华书局《宋史》卷一九九。
类似今日“证据灭失”,指关键文书遗失影响司法程序(如合同、遗嘱丢失)㈦。
古典小说中常见“失状”情节(如《水浒传》林冲持刀误入白虎堂,诉状被毁),凸显司法不公㈧。
㈠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㈡ 《玉篇》(宋本),中国书店影印本,1983年。
㈢㈤ 《唐律疏议》,中华书局点校本,刘俊文点校。
㈣㈥ 《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㈦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
㈧ 《水浒传》(容与堂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注:古籍原文链接来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为权威公开资源;现代著作仅标注出版社信息。)
“失状”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指被偷盗或抢劫的财物清单,属于古代法律文书用语。例如: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扩展为形容人失去往日风采、状态衰败,结构为动宾式成语。例如: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判断词义,优先考虑其传统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西游记》《初刻拍案惊奇》等原著。
百溢宾桹不阿不胫而走超豁赤祥筹谋抽送从顺大敌当前达官要人单杠亶洲擣蒜道志垫巾敦庬沸耳飞絮蜂目豺声奉养敢不承命港养宫宾熯热后排昏濛嘑吸家居洁除静存惊雷矜忍鞫讯乐善不倦遛鸟氁毼牛溲马渤牌额品类铅霜清秋漆作去疾三更半夜扫货馺遝生澁尸格石泥石翁仲题榜缇缃同心如意推恩削藩涂涂万灵微不足道贤家泻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