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厲兵秣馬。《三國演義》第二一回:“後人有詩嘆 玄德 曰:‘束兵秣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帶中。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
“束兵秣馬”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ù bīng mò mǎ,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意為“整理兵器,喂飽戰馬”,與“厲兵秣馬”同義,均表示做好戰鬥前的準備工作,強調積極備戰的狀态。
出處與背景
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後人評價劉備時寫道:“束兵秣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帶中。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此處形容劉備暗中籌備、伺機而動的場景。
結構與用法
近義詞與延伸
近義詞為“厲兵秣馬”,兩者均強調戰前準備。區别在于“束兵”更側重兵器整理,而“厲兵”指磨砺兵器,細節略有不同。
總結來看,這一成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中,生動展現軍事籌備的緊迫感,現代也可引申為對重要事務的周密準備。
《束兵秣馬》是一個成語,意為武裝整齊、裝備完善的樣子。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束』、『兵』、『秣』、『馬』。
『束』的部首是『欠』,總共有七畫;『兵』的部首是『勹』,有五畫;『秣』的部首是『禾』,有十一畫;『馬』的部首是『馬』,有三畫。
《束兵秣馬》一詞來源于南朝梁周興嗣的《搶親發笑語》中的一句話:“昔者,齊桓公之攻邢子也,朝束兵秣馬,暮踐兇奴。”因此,成為用來形容武裝壯麗的場面。
在繁體字中,『秣』和『馬』保持不變,但『束』和『兵』會更具傳統的寫法。
在古代,『秣』字的寫法為『穆』,表意為給牲畜喂食;而『馬』字的寫法為朱翔旁,稍微有些不同于現代的形态。
在壯麗的國慶盛典上,國旗護衛隊列整齊有序,紀律嚴明,真是『束兵秣馬』。
鞭長莫及、捧腹大笑、點石成金
齊整有序、整軍備戰、井井有條
混亂無序、士兵雜亂、無組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