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部曹的意思、部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部曹的解釋

漢 代尚書分曹治事, 魏 晉 以後,漸改吏曹為吏部,但六部各司仍有稱曹的。到 明 清 時代,部曹就成為各部司官之稱。 清 侯方域 《宦官論》:“天子又奬其忠勤,嘉其才志,使出入邊廷之間,拱揖部曹之上,皆尊以監視之名。”《文明小史》第二九回:“那時刑部堂官,是個部曹出身,律例盤得極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部曹是中國古代官制中的特定稱謂,指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下屬的屬官,屬于中央行政機構的中層官吏群體。該詞源自漢代“尚書分曹治事”制度,至明清時期成為六部司官的通稱。例如明代戶部轄十三司,各司郎中、員外郎等均稱“部曹”,負責具體政務執行與文書處理,如《明史·職官志》載“六部分曹,各領其事”。

從詞源構成看,“部”指中央行政機構,“曹”原意為分科辦事的部門,後引申為官署内分職治事的單位。這一官職體系體現了古代官僚制度中分層管理的特征,其職能涵蓋賦稅征收、禮儀制定、司法監察等國家核心事務。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提及“今世通稱六部司官曰部曹”,印證了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規範用法。

引用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
  2. 《明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趙翼《陔餘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整理版)

網絡擴展解釋

“部曹”是中國古代官職體系中的一個曆史稱謂,其含義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部曹”最初指漢代尚書台下屬的辦事機構。漢代實行分曹治事制度,尚書台下設不同“曹”處理政務(如吏曹、戶曹等)。魏晉之後,隨着六部制度逐漸形成,原“吏曹”發展為“吏部”,但其他部門仍保留“曹”的稱呼。

二、明清時期的演變

至明清時期,“部曹”特指中央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下屬的司級官員,即各部的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屬官。例如:

三、文獻例證

清代文獻中常見該詞使用:

四、注意特殊語境

個别資料(如)将“部曹”解釋為“部下”,這屬于引申義或特定語境下的軍事用法,并非主流定義。主流含義始終與中央官制相關。

總結演變脈絡:

漢代尚書分曹 → 魏晉六部雛形 → 明清部曹(司官)
建議需要完整文獻例證可查閱《明史·職官志》或《清史稿》相關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

昂藏七尺伴食冰泉馎饦蠶豆象誠善搊彈詞點視窵長疊韻砥砺名節鵝欄翻局發矢風月所風子幹車規匿鼓山好還橫穿恒定宏敷晦朔講儀瞯然簡裝解船積漸驚飛可風課命空腹高心饋問拉杆子老虎班甿庶面譽甯康濃度暖眼潘鬓成霜偏聽偏信瓶夥鉗耳千戶侯前式黔竈煔灼起地生祭盛壯時辰八字天械題捕委至嗡營無可奈何賢節仙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