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侍中貂的意思、侍中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侍中貂的解释

唐 门下省有侍中二人,正二品,其官帽以貂尾为饰。因借指朝廷珍贵的赏赐。 唐 杜甫 《诸将》诗之四:“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 《岁暮感愤》诗:“穷塞寒浸 苏武 节,朝廷宴赐侍中貂。”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侍中貂”是古代官职文化中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 词义解释
    指唐代门下省“侍中”这一官职所佩戴的官帽(貂蝉冠)上的貂尾装饰。因侍中官职显赫,其冠饰貂尾逐渐被借代为朝廷对臣子的珍贵赏赐或身份象征。

  2. 官职背景
    唐代门下省设两名侍中,官阶正二品,属宰相级要职。其官帽以貂尾为饰,源自汉代“貂蝉冠”制度,象征尊贵地位。《后汉书·舆服志》曾记载“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的礼仪规范。

  3. 文学引用与象征
    杜甫《诸将》诗云:“总戎皆插侍中貂”,此处以“侍中貂”暗指武将受朝廷恩宠;郁达夫《岁暮感愤》中“朝廷宴赐侍中貂”则借古喻今,表达对功勋嘉奖的感慨。可见该词常用于诗词,隐喻君臣关系或政治荣宠。

  4. 关联延伸
    “貂”本身指紫貂等珍贵毛皮动物(),其尾作为冠饰材料,既体现等级制度,也反映古代服饰文化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唐代官职体系或貂蝉冠形制演变,可参考《新唐书·百官志》《汉官仪》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侍中貂

侍中貂是一个成语,由三个汉字组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意思

侍中貂指的是官员的服饰,用来表示高位权贵的象征。这个成语代表着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拆分部首和笔画

侍中貂的三个汉字分别是“侍”、“中”、“貂”。它们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亻”(人)、“丨”(立)、“豸”(貉的头部)。总的来说,拆分部首包含人和动物的形象。

根据部首的不同,它们的笔画也有所不同。侍有七个笔画,中有四个笔画,貂有十一个笔画。

来源

侍中貂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四书心鉴》中。在古代的官场中,侍中是指官员的职位,貂是指貂皮制成的服饰。官员身着貂皮服饰的同时,也象征着他们的地位高贵。

繁体

侍中貂的繁体写法为「侍中貂」,没有任何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侍中貂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比有所差异。具体而言,「侍」的古时候写法为「伸」,「中」的古时候写法为「丰」,「貂」的古时候写法为「瓦耳」。

例句

你看,那位穿着侍中貂的官员出现在大殿上,地位显赫啊。

组词

组词可以根据成语的含义来确定,例如:侍中、貂裘、侍从。

近义词

近义词可以根据官员身份、地位的描述来确定,例如:高官、要员、显贵。

反义词

反义词可以根据官员身份、地位相反的描述来确定,例如:底层民众、平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