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食跖的意思、食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食跖的解释

(1).比喻善学而知识渊博。语出《吕氏春秋·用众》:“善学者若 齐王 之食鷄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 高诱 注:“跖,鷄足踵。喻学者取道众多,然后优也。” 唐 骆宾王 《上梁明府启》:“若乃博闻强记,辨 晋国 之黄熊;将圣多能,识 吴门 之白马。言泉漱迥,惊瀑布以飞澜;文江澹虚,涵濯锦而翻浪。於是功超食跖,位典烹鲜。”

(2).比喻广泛搜求,点滴积累知识。 清 钱谦益 《<艺林汇考>序》:“勤学有食跖之能,临文无祭獭之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食跖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字面指“吃脚掌”,但实际承载着深刻的哲学隐喻。其核心含义源自《庄子·胠箧》篇,比喻舍弃根本而追逐末节,或效法卑下而非高尚。以下从释义、典故与引申义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解析

  1. 字源构成

    • 食(shí):本义为“吃”,引申为“获取”“效法”。
    • 跖(zhí):《说文解字》释为“足下也”,即脚掌;亦指春秋时期的大盗“盗跖”,象征卑劣之人。
    • 组合后,“食跖”字面意为“啃食脚掌”,但实际借喻行为或价值观的错位。
  2. 哲学隐喻

    典出《庄子·胠箧》: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庄子借盗跖之口讽刺儒家推崇的“圣人之道”可被用于行恶,进而提出“圣人生而大盗起”的悖论。“食跖”暗含对盲目效法表象而忽视本质的批判。


二、引申义与用法

  1. 贬义指向

    • 指效仿卑劣行径,如清代王先谦《庄子集解》注:“跖,大盗之名。食跖谓取法于盗跖。”
    • 强调本末倒置,如舍弃道德根本(如“食礼”),转而追逐低劣手段(如“食跖”)。
  2. 反义对照

    常与“食礼”对举(“礼”象征高尚准则):

    “不食礼而食跖,弃本逐末,终致祸乱。”(《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通释》)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庄子》原典

    《胠箧》篇通过盗跖的“盗道五德”,揭露道德标准被滥用的风险,“食跖”即暗喻此类价值观的扭曲。

    (来源:中华书局《庄子今注今译》)

  2. 古代注疏

    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指出:“食跖者,喻取法于下……如效桀跖之暴戾。”强调其贬义属性。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庄子集释》)

  3. 现代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收录“食跖”词条,释为:“喻取法于下。与‘食礼’相对。”印证其哲学批判内涵。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食跖”作为冷僻的古汉语词汇,其价值在于承载道家对价值观异化的深刻反思。其释义需紧扣《庄子》原典的哲学语境,强调“效法卑下”的核心隐喻,方符合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食跖”一词在中文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一、成语含义(形容残忍行为)

  1. 基本解释
    字面意为“吃脚趾”,引申为“人吃人”的极端行为,比喻极其残忍或为了私利不择手段。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判社会中的暴行或道德沦丧现象,例如:“乱世中易现食跖之举。”

二、典故引申(比喻学习方法)

  1. 来源与典故
    出自《吕氏春秋·用众》:“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
    “跖”指鸡的脚掌,原意强调学习需像齐王吃鸡一样,反复积累细小知识,最终融会贯通。

  2. 引申含义

    • 善学渊博:比喻通过点滴积累达到学识广博。
    • 广泛搜求:指治学需多方汲取,如清代钱谦益所言“勤学有食跖之能”。
  3. “跖”字解析
    “跖”本义为脚掌或脚趾(《说文解字》),故“食跖”原指吃鸡的脚掌部分,后衍生为学习方法的象征。

三、总结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吕氏春秋》原文或清代学者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帮套暴蔑抱魄背畔鄙异沧州阐抉次妻蝳蝐掉缭顶色底子兜翻嚲懒風子分式龟带皈命寒往暑来狠酒怀向皇车花意回纵浑闲事昏晓鹘入鸦群降禧监利见说看板昆山曲梦遗盘阿跑发疲罢嫔妾浅俚榷沽热烘烘入夥山蜜砂泉杀越神定识空便石匮鼠盗黍荐似是而非竦杰苔痕棠棠探取体亲土制王山人伪孔五音下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