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粘滑的汁液。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二·蕨》﹝集解﹞:“其莖嫩時採取,以灰湯煮去涎滑,曬乾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
“涎滑”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án huá,其基本含義指粘滑的汁液。以下是詳細解釋:
“涎滑”由“涎”(口水)和“滑”(光滑、滑溜)組合而成,形容物體表面或内部含有黏膩、滑潤的液體成分。例如,某些植物莖葉在未經處理時分泌的黏液狀物質可稱為“涎滑”。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蕨》中提到:“其莖嫩時採取,以灰湯煮去涎滑,曬乾作蔬。”
此處描述蕨類植物嫩莖需用灰水煮去黏滑汁液後,方可食用。
多用于描述植物(如蕨類、山藥等)或某些食材的黏液特性,或指需通過加工去除的粘滑物質。
總結來看,“涎滑”是一個具象化詞彙,常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強調物質的黏滑特性。
《涎滑》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物體表面濕潤、滑溜的狀态。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涎”和“滑”。
“涎”的部首是“水”,總筆畫數為10;“滑”的部首是“水”,總筆畫數為14。
“涎”的意思是唾液,形容物體表面濕潤的狀态;“滑”的意思是光滑、滑溜。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在繁體中,涎滑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涎滑的組合會略有不同。例如,“涎” 可以寫作 “傔”、“銜” 或 “鮮” 等;“滑” 可以寫作 “該”、“刮” 或 “劃” 等。
以下是一些涎滑的例句:
1. 他吃完水果後,嘴唇上還留着涎滑的痕迹。
2. 這塊石頭被雨水沖刷得十分涎滑,容易滑倒。
一些與涎滑相關的組詞有:
1. 涎水:指口水。
2. 涎垂:指因口水過多而滴落下來。
涎滑的近義詞包括:濕滑、光滑。
涎滑的反義詞為:幹燥、粗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