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上的路。 漢 張衡 《西京賦》:“美往昔之 松 喬 ,要 羨門 乎天路。” 唐 陳子昂 《春日登金華觀》詩:“還逢 赤松子 ,天路坐相邀。” 清 譚嗣同 《崆峒》詩:“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
(2).指高遠的路。 南朝 宋 謝靈運 《入華子崗是麻源第三谷》詩:“險逕無測度,天路非術阡。” 唐 王維 《雙黃鹄歌送别》:“天路來兮雙黃鵠,雲上飛兮水上宿。” 清 陳恭尹 《南嶽道中從石浪庵上至高台寺》詩:“摳衣陟天路,百裡上積雪。”
(3).上天的法則。猶天道。《文選·班固<幽通賦>》:“既仁得其信然兮,仰天路而同軌。” 李善 注引 劉德 曰“人道既然,仰視天道,又同法也。”
(4).指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的規律。《宋書·律曆志中》:“是以臣前以制典餘日,推考天路,稽之前典,驗之食朔,詳而精之,更建密歷。”
(5).指京都。 前蜀 韋莊 《和陸谏議避地寄東陽進退未決見寄》:“未歸天路紫雲深,暫駐 東陽 歲月侵。” 宋 曾鞏 《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學則知經,文則能賦。矧曰方聞,揚聲天路。”
(6).喻及第、出仕等。 唐 王建 《山中寄及第故人》詩:“如何棄我去,天路忽騰驤。” 宋 曾鞏 《送關彥遠赴河北》詩:“詩作士林誇刻燭,賦成天路喜同時。” 清 方文 《容城答鄭魯若兼寄沉眉生》詩之二:“顧盼二三子,比翼翔天路。”
“天路”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綜合不同語境及文獻記載,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字面解釋
指“天上的路”或“高遠的路”,常用于比喻遙不可及或神聖崇高的目标。例如《文選·曹植》中“天路高邈,良久無緣”即表達對理想境界的向往。
象征意義
引申為“通向成功或幸福的道路”,強調追求美好未來的方向性。如《西京賦》中“美往昔之松喬,要羨門乎天路”,暗含對聖賢境界的追尋。
天道與自然規律
在《幽通賦》等典籍中,“天路”被賦予哲學色彩,指代“上天的法則”或“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如“仰天路而同軌”即強調天人合一的理念。
京都與仕途
部分文獻中,“天路”隱喻京都或出仕之路,如唐代詩句“天路來兮雙黃鹄”,暗含對功名的期許。
青藏鐵路的别稱
因青藏高原海拔極高、環境純淨,通往西藏的鐵路被稱為“天路”,象征其壯麗與神聖性。
宗教文化中的象征
在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中,“天路”被視作連接人間與天堂的信仰之路,如基督教中耶稣的救贖之路。
“天路”一詞涵蓋自然、哲學、社會等多重内涵,既可指具象的高遠路徑,也可象征抽象的理想或信仰。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如古詩中的天道、現代交通的比喻等。若需更全面的文獻例證,可參考《西京賦》《幽通賦》等古籍。
《天路》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天和路。
天(tian)是一個多義詞,作為《天路》中的第一個字,指的是地球上的大氣圈和宇宙空間,在宗教和哲學中也有表示上天、神靈的意義。
路(lu)表示人、車、獸等行走的道路,也可以引申為事業、生活的方向或道路。
《天路》的部首是“一”,是最基本的筆畫之一。
天字的組成部分有4畫:一畫在前表示一塊穩固的基礎,二畫在後表示兩隻手臂向天邊展開。
路字的組成部分有13畫:辶+各+十+十+十+十+山。
《天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和文化中,它常被用來形容通向天上的道路、仙境、極樂世界等神奇之地。
在繁體字中,天字的寫法稍有不同,為「天」。
在古代漢字中,天字的寫法有多種變化。在羅馬時期的古文獻中,天字的寫法是“∧”,又稱角,表示天上側面的山形。在甲骨文中,天字被寫成“日”表示太陽、陰陽。
路字在古代也有不同的寫法。在甲骨文中,路字寫為“足+戶”,形狀與現在有很大的差别。
1. 他沿着崎岖的天路攀登,最終登上了山頂。
2. 這個地方是通向桃花源的天路,極為景緻秀美。
3. 在封建社會,隻有皇帝才能踏上通往天路的樓閣。
1. 天地:指宇宙和地球。
2. 天才:指具有超常的智力和能力的人。
3. 天空:指大氣層上方的空間。
1. 天堂:指人們幸福快樂的理想境地。
2. 天國:指宗教中神靈居住的地方。
3. 天神:指受人們仰慕和崇拜的神明。
地獄:指受苦受難的地方。
凡人:指普通人民,不具備超凡能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