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舉兵入犯朝廷。 唐 李德裕 《次柳氏舊聞》:“時天下無事,號太平者垂五十年。及 羯 胡犯闕,乘傳遽以告。” 宋 陸遊 《跋京本<家語>》:“ 李氏 書,屬 靖康 之變, 金 人犯闕,散亡皆盡。” 清 惜華 《桃花源彈詞》:“餘黨舉兵來犯闕,乘輿播蕩衆驚惶。”
“犯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舉兵入犯朝廷”,具體指通過軍事手段侵犯中央政權或皇帝所在的都城。以下是詳細解析:
現代語境中,“犯阙”一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形容對中央權威的嚴重挑戰,但需注意其特定曆史背景,避免與現代法律概念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中的“犯阙”案例,可參考《三國演義》第十六回等古典文學作品。
犯阙是一個古漢字,含義為犯罪、犯錯或犯法。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犭為獨立部首,表示與動物有關,而頁則表示與紙或文章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6,犭部有4畫,頁部有12畫。
犯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它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漢語字典中。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常常用“犯”來表示犯罪或犯錯的意思。“阙”則表示過失或錯誤,來源于建築物中的台階缺失,引申為失誤或錯誤。
在繁體字中,“犯阙”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而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代漢字形狀更加複雜,用于紀念碑、拓片或古籍中的字形與現代漢字略有差異。然而,“犯阙”這個詞的基本形狀仍然保持一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犯阙”這個詞來形容某人犯了錯誤或違法行為。例如,我們可以說:“他犯了一個大阙,犯法被警察逮捕了。”這個例句中,“犯阙”用來表示犯了一個嚴重錯誤或違法的行為。
除了“犯阙”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可以使用。例如,“犯罪”可以用來指犯下罪行或違法行為;“犯錯”表示犯了錯誤;而“犯法”指違法行為。
與“犯阙”相反的詞彙是“無誤”或“正确”。例如,我們可以說:“他做事總是無誤的,從不犯阙。”意思是他從不犯錯誤。
總結來說,“犯阙”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表示犯罪、犯錯或犯法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犭和頁,總筆畫數為16。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字典中,用于形容嚴重錯誤或違法的行為。在寫法上,繁體字與簡體字沒有太大差異。除了“犯阙”外,還有一些相關詞彙可以用來表示違法、犯錯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