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崐侖2丘2”。 1.三重相疊的土山。《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再成鋭上為融丘,三成為崐崘丘。” 郭璞 注:“ 崐崘山 三重,故以名雲。”
(2).指 昆侖山 。 唐 高適 《同薛司直諸公秋霁曲江俯見南山作》詩:“若臨 瑤池 間,想望 崑崙丘 。” 唐 杜甫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惜哉 瑤池 飲,日晏 崑崙丘 。”
“昆侖丘”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字面含義
指三重相疊的土山。根據《爾雅·釋丘》記載,“三成為崐崘丘”,即堆積三層的土丘可稱為昆侖丘。
代指昆侖山
後演變為對昆侖山的别稱,如唐代高適、杜甫的詩句中“崑崙丘”均指昆侖山。
神話中的神山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昆侖丘(又名昆侖虛、玉山)被視為“萬山之祖”,是伏羲等神話人物的居所,道教文化中更奉為神仙居住的仙山。
地理考據争議
古代詩詞常以“昆侖丘”象征壯麗景觀或神話意境,例如:
近年研究結合地質、天文等多學科分析,提出山西析城山可能是遠古昆侖丘所在地,這一觀點為曆史地理提供了新視角。
“昆侖丘”既是地理概念,更承載着中華文明起源的神話色彩,需結合文獻與考據綜合理解。
《昆侖丘》(Kūnlún qiū)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它可指代地理上的昆侖山脈,也可以象征人間仙境。下面将詳細介紹《昆侖丘》的拆分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昆侖丘》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昆”字的部首是日字旁,它的筆畫數為8;“侖”字的部首是人字旁,它的筆畫數為4;“丘”字的部首是一點水旁,它的筆畫數為5。
《昆侖丘》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指的是西方極處的山脈。據傳,昆侖山是古代神話中的仙山,常被認為是仙人的栖息地。從古代文獻和神話傳說中可以看出,昆侖山被視為人們向往的仙境,代表着祥和、神秘和超凡脫俗的境界。
在繁體字中,昆侖丘的寫法為「崑崙丘」。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昆侖丘的古時寫法為「昆崙丘」。
1. 他夢想能登上昆侖丘,尋找仙境的奇迹。
2. 這座山脈綿延起伏,仿佛是昆侖丘傲立于大地之上。
昆侖山、昆侖奇、昆侖虎、昆侖山脈、丘陵。
近義詞:神山、仙山、奇山。
反義詞:平原、低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