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用兵之道,利于得正。《易·師》:“師貞,丈人,吉,無咎。” 孔穎達 疏:“師,衆也。貞,正也。丈人,謂嚴莊尊重之人。言為師之正,唯得嚴莊丈人監臨主領,乃得吉無咎。若不得丈人監臨之,衆不畏懼,不能齊衆,必有咎害。”《梁書·元帝紀》:“夫剝極生災,乃及龍戰,師貞終吉,方制獖豕。” 唐 陳子昂 《為金吾将軍陳令英請免官表》:“伏願乞賜骸骨,貶歸私第,式清朝序,永睹師貞。”
(2).指軍隊。 唐德宗 《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端旒揖羣後,回輦閲師貞。”
“師貞”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用兵之道,合乎正道
源自《周易·師卦》的卦辭“師貞,丈人吉,無咎”,意為軍隊統帥需堅守正道、以德治軍,才能确保勝利且無災禍。如唐代李紳《到宣武三十韻》中“新律奉師貞”即體現這一用法。
代指軍隊本身
在文獻中常作為軍隊的雅稱,例如唐德宗《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句“端旒揖羣後,回輦閲師貞”,即以“師貞”指代軍容嚴整的軍隊。
少數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強調教師應恪守職業道德與高尚操守。例如“師”指教育者,“貞”表堅守原則,組合後比喻教育從業者需保持品德純潔。但此用法在古典文獻中較少見,更多見于現代語境下的引申。
《師貞》一詞是指人們遵循職業操守、秉持高尚品德的狀态。它是對教育者或師德道德觀念的稱贊。
《師貞》這個詞是由兩個字組成。拆分成部首和筆畫如下:
《師貞》這個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論語》。經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在這句經文中,“文”就指的是師貞,即對師德的忠誠和堅守。
《師貞》的繁體字為「師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師貞》古時候的寫法為「師貞」。
1. 作為一名老師,要時刻保持師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 隻有具備師貞的教育者,才能夠引導學生成長。
組詞:師德、師魂、貞操、貞節
近義詞:師道、師風、職業操守
反義詞:師惡、師敗、失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