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喉嚨,嗓子。 清 曹寅 《娑羅樹歌》:“天都有約不得住,使我吭嗓空謡吟。”
“吭嗓”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清代曹寅在《娑羅樹歌》中曾用此詞:“天都有約不得住,使我吭嗓空謡吟”,意為因無法停留而空自吟唱,突顯了喉嚨發聲的意象。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口語中更常用“喉嚨”“嗓子”等詞替代。如需引用古雅表達,可參考相關詩句或文獻。
《吭嗓》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指的是發聲、發出聲音。根據《漢字源流字典》,《吭》字的拆分部首是口,筆畫是5畫;《嗓》字的拆分部首是口,筆畫是13畫。
《吭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莊子·人間世》中有一句話“吭者有聲也”,意思是“吭嗓”是指發出聲音。
《吭嗓》的繁體字是「吭喉」。繁體字「吭喉」的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古時候的《吭》字寫作「亢」,拆分部首是乞,筆畫是7畫;而《嗓》字的古字形為「娘」,拆分部首是女,筆畫是10畫。
1. 他失聲吭嗓,一時不知該說什麼好。
2. 老師要求同學們吭嗓朗讀課文。
3. 這位歌手的吭嗓技巧非常出色,每次演唱都能引起觀衆的熱烈回應。
1. 組詞:吭聲、吭氣、吭哧、吭槅。
2. 近義詞:出聲、發音、發出聲音。
3. 反義詞:閉嘴、靜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