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箪漿壺的意思、食箪漿壺的詳細解釋
食箪漿壺的解釋
為歡迎所擁護的軍隊,用箪盛飯,用壺盛水,進行犒勞。語本《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明 王逢 《張武略》詩:“黃金璅甲鎮三徼,食簞漿壺駢父母。”
詞語分解
- 食的解釋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東西:食品。糧食。零食。豐衣足食。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東西給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 漿壺的解釋 水壺。《北史·遊明根傳》:“ 明根 幼年遭亂,為 櫟陽 王氏 奴。主使牧羊, 明根 以漿壺倩人書字路邊,書地學之。”
網絡擴展解釋
“食箪漿壺”是一個古代成語,主要用于描述百姓用食物和水熱情犒勞擁護的軍隊。以下是詳細解釋:
1.讀音與結構
- 拼音:shí dān jiāng hú(部分資料注音為“sì dān jiāng hú”,但主流讀音為“shí”)。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食箪”“漿壺”兩部分組成,分别指代盛飯的竹器和裝水的壺具。
2.出處與含義
- 出處:源自《孟子·梁惠王下》中的“箪食壺漿,以迎王師”,後演變為“食箪漿壺”。
- 本義:百姓用箪盛飯、用壺裝水,熱情迎接和犒勞軍隊,體現軍民之間的深厚情誼。
3.用法與例句
- 用法:作狀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形容軍民和諧的場景。
- 例句:
- 明代王逢《張武略》詩:“黃金瑣甲鎮三繳,食箪漿壺骈父母。”
- 現代引申例句:“‘食箪漿壺’反映了古代百姓對正義之師的支持。”
4.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箪食壺漿、箪食漿壺。
- 辨析:“箪食壺漿”更常用,而“食箪漿壺”屬于變體,使用頻率較低。
5.補充說明
- 感情色彩:中性,多含褒義。
- 現代適用性:主要用于曆史、文學領域,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出處或用法分析,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食箪漿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貧苦人家吃飯的樣子。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食(3畫),箪(14畫),漿(10畫),壺(9畫)。
《食箪漿壺》這個成語來源于《詩經·小雅·南山有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罍飲,孫子牛,君子有酒,旨且多。”這段詩中,描述了貧苦人家用箪籮盛着稀粥吃飯的情景,所以就有了“食箪漿壺”的用法。
《食箪漿壺》也有它的繁體字寫法,為「食簞漿壺」。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箪的原字為“簞”,漿的原字為“漿”,壺的原字為“壺”。
以下是幾個使用《食箪漿壺》的例句:
1.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要再沉湎于“食箪漿壺”的生活中。
2. 雖然他家條件有限,但他從不埋怨,他過着“食箪漿壺”的日子,但心中卻是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
與《食箪漿壺》相關的組詞有:
1. 食物
2. 箪食竹籠
3. 漿糊
4. 壺口一吐,心中輕松
近義詞有:吃苦、貧苦生活
反義詞有:富貴、享受生活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滿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