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載的意思、失載的詳細解釋
失載的解釋
謂記載漏缺。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叛賊·發冢》:“彼中發一墓,碑記雲: 梁 昭明太子 妃, 沉約 女也……按史《昭明傳》及《沉約傳》俱無 沉 女為妃事,乃知傳紀失載多矣。”
詞語分解
- 失的解釋 失 ī 丢:遺失。坐失良機。收複失地。流離失所。 違背:失約。失信。 找不着:迷失方向。 沒有掌握住:失言。失職。失調(俹 )。 沒有達到:失望。失意。 錯誤:失誤。失策。過失。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 載的解釋 載 (載) à 裝,用交通工具裝:載客。載貨。載重。載體。裝載。滿載而歸。 充滿:怨聲載道。 乃,于是(古文裡常用來表示同時做兩個動作):載歌載舞。 姓。 筆畫數:; 部首:車;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失載"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文獻、史籍或記錄中缺失、遺漏了應有的記載。它強調本應被記錄下來的重要信息、事件或人物,由于各種原因未能被保存或流傳下來,造成了曆史或文化信息的空白。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失: 丢失、遺漏、缺失。
- 載: 記載、記錄、承載。
- 合義: 記載缺失,記錄遺漏。指應當被記錄下來的内容沒有被記載下來,導緻後世無法知曉。
-
具體内涵與應用場景:
- 曆史研究: 指某些重要的曆史事件、人物生平、典章制度等在官方史書或私人筆記中沒有被記錄或記錄不全。例如:“關于該事件的細節,史書失載,今已無從考證。”
- 文獻學/古籍整理: 指古代典籍在流傳過程中部分篇章、内容散佚丢失,未被後世文獻所收錄或提及。例如:“此書的序言部分在後世版本中均已失載。”
- 家族譜牒: 指家族譜系中,某位祖先或某段家族曆史因各種原因(如戰亂、保管不善)未能記錄在族譜上。例如:“族譜中關于三世祖的事迹多有失載。”
- 文化傳承: 指某些技藝、習俗、古語等因缺乏文字記錄或口傳中斷而失傳,未被後人了解。雖然更常用“失傳”,但在強調“未被記載”導緻失傳時,也可用“失載”。
-
與相關詞語的辨析:
- 失傳: 側重于技藝、方法、作品等因無人繼承或記錄而斷絕流傳。失載更側重于信息本身在書面記錄上的缺失,是導緻失傳的一個重要原因。
- 阙如/阙文: “阙如”指空缺、缺少,“阙文”指文章中缺失的文字。兩者都表示缺失的狀态,但失載更強調“記載”這一動作的缺失或未能完成。
- 佚/散佚: 指書籍、文章等已經散失、亡佚。失載可以指從未被記載,也可以指曾經被記載但後來散佚了(即散佚的結果)。
-
權威性說明:
- 雖然“失載”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但其構詞清晰(“失”+“載”),含義明确,符合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的構詞規律。
- 該詞在嚴肅的曆史學、文獻學、古籍研究等領域是一個被認可的專業術語,用于描述史料缺失的現象。學者們在相關學術著作中會使用此詞來嚴謹地表述研究對象的記載狀況。例如,在考證古代人物或事件時,若找不到相關記錄,常會表述為“史籍失載”。
- 理解“失載”有助于我們認識曆史記錄的局限性,以及文獻保存和傳承的重要性。
“失載”意指應有的記載缺失或遺漏,主要用于描述曆史事件、人物、文獻内容等因未被記錄或記錄丢失而造成的信息空白,常見于史學、文獻學等專業領域。其核心在于強調“記載”這一行為的缺失或未能存留。
網絡擴展解釋
“失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記載漏缺”,即指曆史、文獻等未記錄或遺漏了某些内容。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該詞由“失”(丢失、遺漏)和“載”(記載、記錄)組成,字面意為“記載缺失”。通常用于描述史書、傳記等文獻中因疏忽或未知原因未記錄某些事件或人物。
-
出處與例證
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叛賊·發冢》中曾引用案例:考古發現梁代昭明太子妃為沈約之女,但《昭明傳》和《沈約傳》均未記載此事,故稱“傳紀失載多矣”。
-
使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研究或曆史考證中,強調文獻記錄的局限性。例如:“某事件因年代久遠而失載于正史。”
-
近義詞與關聯詞
類似表達包括“阙載”“漏記”等,反義詞則為“詳載”“備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用法,可參考《野獲編》等古籍或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傲睨一世北走本國蔔室長篇長驅徑入車把嗤诮池田達巴漢大飨奠馔鞮革洞鑒豐佐杆撥供認不諱恭遜灌蕩海濱亥有二首六身漢武托孤嘩哄黃熟香懽好艱難困苦機便積潦靜莊給養句除狂獒來訪狼狽廊餐阆風料簡禮辟美厚冥絕粘性抛盞瞥脫起賽忍俊日旰忘食砂輪沙淺兒刷刨死耗死球天人之分鐵絙剔透頽甍外一首完牢嗢咽溫誠校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