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廊餐的意思、廊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廊餐的解釋

亦作“ 廊飡 ”。古代常朝百官,朝退後皇帝賜食于殿前廊下,謂之廊餐。也叫廊食、廊下餐、廊下食。《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二》:“十二月乙丑,帝以文武常參官每月一、五、九日赴朝,奏請備廊飡,詔從之。” 宋 王溥 《五代會要·常朝》:“ 後唐 同光 元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每日常朝,百官皆拜,獨兩省官不拜;準本朝故事,朝退于廊下賜食,謂之廊餐。百官遂有謝食拜,唯兩省官本省有廚,不赴廊餐,故不拜。”《文獻通考·王禮二》:“廊下食起 唐 貞觀 ,其後常參官每日朝退賜食,謂之廊餐。 唐 末浸廢,但於入閣起居日賜食。”參見“ 廊下食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廊餐”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宮廷禮儀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皇帝在常朝結束後,賜百官于宮殿前廊下用餐的儀式。該制度體現了皇權對臣子的恩賜,是君臣互動的重要形式。

二、别稱與演變

又稱作廊食、廊下餐或廊下食。宋代文獻中多稱“廊食”,如《桯史》記載南宋時期金國使臣未至時“百官皆賜廊食”。

三、曆史記載

  1. 五代時期:《舊五代史》提到後梁太祖曾下诏,要求每月初一、初五、初九日常朝後準備廊飡(即廊餐)。
  2. 唐代制度:據《五代會要》記載,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對廊餐禮儀有詳細規定,如兩省官員在廊餐時不行拜禮的特殊安排。

四、功能與意義

通過賜食強化君臣紐帶,同時具有規範朝儀的作用。該制度從唐延續至宋元,成為古代官僚體系中的重要禮儀環節。

(注: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五代會要》《舊五代史》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廊餐

廊餐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其含義包括“廊子裡的餐飲服務”或者“在廊子旁進行的進餐”。拆分部首為“廣”和“食”,拆分筆畫為7畫。

廊餐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的宮廷或王室建築中,通常會有一個被稱為“廊子”的走廊,廊子裡會設有一些餐飲服務區域,供人們在休息或者行走間進行進餐。因此,廊餐一詞就形成了。

在繁體字中,廊餐的寫法依然是“廊餐”,沒有區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廊和餐的形态可能有所不同。廊字的古時寫法為巷旁左右高低矮并列,形似“舉”字;而餐字的古時寫法為飠上豐,下為用字,表示進餐的意思。

例句:
1. 今天午飯我們可以在廊餐廳吃。
2. 在皇宮的廊餐區域,各種美食琳琅滿目。

組詞:廊下、餐廳、進餐、餐具等。

近義詞:走廊美食、廊子飲食等。

反義詞:廳堂飯、大堂食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