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载的意思、失载的详细解释
失载的解释
谓记载漏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发冢》:“彼中发一墓,碑记云: 梁 昭明太子 妃, 沉约 女也……按史《昭明传》及《沉约传》俱无 沉 女为妃事,乃知传纪失载多矣。”
词语分解
- 失的解释 失 ī 丢:遗失。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流离失所。 违背:失约。失信。 找不着:迷失方向。 没有掌握住:失言。失职。失调(俹 )。 没有达到:失望。失意。 错误:失误。失策。过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载的解释 载 (載) à 装,用交通工具装:载客。载货。载重。载体。装载。满载而归。 充满:怨声载道。 乃,于是(古文里常用来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载歌载舞。 姓。 笔画数:; 部首:车;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失载"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在文献、史籍或记录中缺失、遗漏了应有的记载。它强调本应被记录下来的重要信息、事件或人物,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被保存或流传下来,造成了历史或文化信息的空白。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失: 丢失、遗漏、缺失。
- 载: 记载、记录、承载。
- 合义: 记载缺失,记录遗漏。指应当被记录下来的内容没有被记载下来,导致后世无法知晓。
-
具体内涵与应用场景:
- 历史研究: 指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生平、典章制度等在官方史书或私人笔记中没有被记录或记录不全。例如:“关于该事件的细节,史书失载,今已无从考证。”
- 文献学/古籍整理: 指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部分篇章、内容散佚丢失,未被后世文献所收录或提及。例如:“此书的序言部分在后世版本中均已失载。”
- 家族谱牒: 指家族谱系中,某位祖先或某段家族历史因各种原因(如战乱、保管不善)未能记录在族谱上。例如:“族谱中关于三世祖的事迹多有失载。”
- 文化传承: 指某些技艺、习俗、古语等因缺乏文字记录或口传中断而失传,未被后人了解。虽然更常用“失传”,但在强调“未被记载”导致失传时,也可用“失载”。
-
与相关词语的辨析:
- 失传: 侧重于技艺、方法、作品等因无人继承或记录而断绝流传。失载更侧重于信息本身在书面记录上的缺失,是导致失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 阙如/阙文: “阙如”指空缺、缺少,“阙文”指文章中缺失的文字。两者都表示缺失的状态,但失载更强调“记载”这一动作的缺失或未能完成。
- 佚/散佚: 指书籍、文章等已经散失、亡佚。失载可以指从未被记载,也可以指曾经被记载但后来散佚了(即散佚的结果)。
-
权威性说明:
- 虽然“失载”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其构词清晰(“失”+“载”),含义明确,符合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构词规律。
- 该词在严肃的历史学、文献学、古籍研究等领域是一个被认可的专业术语,用于描述史料缺失的现象。学者们在相关学术著作中会使用此词来严谨地表述研究对象的记载状况。例如,在考证古代人物或事件时,若找不到相关记录,常会表述为“史籍失载”。
- 理解“失载”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记录的局限性,以及文献保存和传承的重要性。
“失载”意指应有的记载缺失或遗漏,主要用于描述历史事件、人物、文献内容等因未被记录或记录丢失而造成的信息空白,常见于史学、文献学等专业领域。其核心在于强调“记载”这一行为的缺失或未能存留。
网络扩展解释
“失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记载漏缺”,即指历史、文献等未记录或遗漏了某些内容。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该词由“失”(丢失、遗漏)和“载”(记载、记录)组成,字面意为“记载缺失”。通常用于描述史书、传记等文献中因疏忽或未知原因未记录某些事件或人物。
-
出处与例证
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叛贼·发冢》中曾引用案例:考古发现梁代昭明太子妃为沈约之女,但《昭明传》和《沈约传》均未记载此事,故称“传纪失载多矣”。
-
使用场景
多用于学术研究或历史考证中,强调文献记录的局限性。例如:“某事件因年代久远而失载于正史。”
-
近义词与关联词
类似表达包括“阙载”“漏记”等,反义词则为“详载”“备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用法,可参考《野获编》等古籍或权威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擫百圾碎罢劳北道卑手刀北匈奴勃卢憯急漕事恻容拆毁车軨承光撤退筹帷穿败床罩磁性大忘渡越翻译官废气费时分裾告绝格针鬼伥溷漫建马鷮息胶淤猳豕结姻儁茂乐全刘三姐龙户穆生墓葬内政女职气冲冲曲操三同一片山字镜深丛沈缗石鼈屎棋俗笼绦虫贴军户蜕形未皇违世违天逆理兀硉限难潚箾细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