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食物以祭。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生哀慟發引,威儀在途,男女叫號,人吏奠饌,攀轅遮道者不可勝數。”
奠馔是漢語中具有特定禮儀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指“祭祀時陳設食物供品”。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奠”為祭獻之意,“馔”指食物或備置食物,二字組合後特指祭祀活動中向神靈或祖先供奉食物的儀節。此詞最早見于《儀禮·士虞禮》記載的“奠馔于西序下”,表明其在周代喪祭禮儀中的實際運用。
從禮制發展角度考察,《禮記·祭統》提出“夫祭有馔”,強調食物供奉是祭祀不可或缺的環節。漢代鄭玄注《周禮》時,将奠馔細化為“陳鼎俎、設笾豆”的具體操作流程,體現古代“事死如事生”的祭祀觀念。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闡釋,“馔”字從食從巽,既指食物本身,亦包含恭敬陳設的動作狀态。
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仍保留莊重語體色彩,常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和傳統禮儀複現場景。需要注意的是,在當代民俗實踐中,“奠馔”的具體形式已隨時代演變,但其承載的追思敬祖文化内涵持續傳承。
“奠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iàn zhuàn(注音:ㄉㄧㄢˋ ㄓㄨㄢˋ),其核心含義為“置食物以祭”,即通過擺放食物進行祭祀活動。
詞義
指在祭祀或喪葬儀式中陳設食物以祭奠逝者或神靈,表達哀思與敬意。例如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傳》中記載:“人吏奠饌,攀轅遮道者不可勝數”,描述了百姓在送葬時擺設祭品的情景。
使用場景
多用于傳統祭祀、喪葬禮儀中,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文獻或對古代禮儀的描述。
相關延伸
該詞體現了古代禮儀中對逝者的尊重,屬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儀式性用語。
巴豆兵種布幕傳付出號逴跞稻田衲地圖東遊西逛窦窌對牛鼓簧多種樊川翁給侍工業鈎心規襲鶴頸花花碌碌皇子交合節烈警鍊進路金石樂雞婆倦意恐遭物議狂越蘭缸狼瘡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六弦琵琶盧犬冕黻銘心鬧杆娘子關娉婷袅娜拑擊澀巴巴上梁不正下梁歪商葉生刑拭擦士史十相具足斯斯文文松鶴速勝通貨緊縮慰撫危岊惟念無相無作閑隔相極鹹舃小鼓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