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積潦的意思、積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積潦的解釋

亦作“ 積澇 ”。成災的積水;洪澇。 宋 黃庭堅 《次韻劉景文登邺王台見思》之三:“繫匏兩相憶,極目十餘城,積潦幹鬥極,山河皆夜明。”《宋史·五行志一上》:“京師大雨,漂壞廬舍,民有壓死者;積潦浸道路,自 朱雀門 東抵 宣化門 尤甚。” 元 楊仲弘 《喜晴得揚字呈汪知府》詩:“不畏塗泥滑,寧憂積潦妨。” 清 唐孫華 《大雨行海澱道中》詩:“我行與雨期,險苦真自蹈, 燕 地少溝塍,一雨成積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積潦(jī lǎo)是漢語中具有特定語義組合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雨水積聚形成的澇災或低窪處滞留的積水”。該詞由“積”和“潦”兩個語素構成:“積”表聚集、存留,“潦”特指雨後地面的流水,二者結合後形成具有環境災害指向的專有名詞。

一、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積潦指“久雨後的地面積水”,多用于描述因持續降雨導緻排水不暢而形成的區域性水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進一步明确其包含自然現象與社會影響的雙重屬性,釋義為“雨水在地面淤積形成的災害”。

二、曆史語用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舊唐書·五行志》載有“京師積潦,道路不通”的災情記錄。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街衢積潦,車馬不行”的描寫,印證了該詞在古代城市内澇描述中的高頻使用特征。

三、學科應用

在地理學領域,《中國地理百科》将積潦歸類為“短時強降水誘發的地表徑流壅塞現象”,強調其與地形坡度、土壤滲透率的關聯性。氣象學著作《災害天氣學》則指出積潦的形成需滿足“降雨強度>10毫米/小時且持續時間>3小時”的氣象條件。

四、相關詞組

五、近義辨析

與“内澇”存在語義重疊,但“積潦”更側重描述積水形成的過程狀态,而“内澇”着重強調災害結果。在《水文學術語》中,二者被列為具有時間連續性的關聯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積潦”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 宋代黃庭堅《次韻劉景文登邺王台見思》中提及:“積潦幹鬥極,山河皆夜明”,描述積水映夜的情景。
    • 《宋史·五行志》記載:“京師大雨……積潦浸道路”,反映古代城市内澇現象。
  2. 近義詞:可寫作“積澇”,均強調積水成災的狀态。

擴展說明

“積潦”是描述災害性積水的書面用語,常見于曆史文獻,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場景。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分析,可參考、2、7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拔萃半晚秉公無私才華蓋世慘恤逴優磋跌歹話單式編制得道肥滌穢布新獨搖手梵寂憤薄封墳浮光略影幞囊幹景根固宮庭黑石脂回廊假皇帝疾瘯嶻嵯解慰荊請郡書拘拳磕叉墾鑿口敕奁箱離塵冒眩甿俗妙絶時人弭除柰桃袅繞蒲萄宮蒲望清治清晝秦禍人情之常三分鐘熱度三徵掃穴犁庭神媒收榷霜糖順可孫媳婦鐵器踢踏透明紙卧不安席握算飨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