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積澇 ”。成災的積水;洪澇。 宋 黃庭堅 《次韻劉景文登邺王台見思》之三:“繫匏兩相憶,極目十餘城,積潦幹鬥極,山河皆夜明。”《宋史·五行志一上》:“京師大雨,漂壞廬舍,民有壓死者;積潦浸道路,自 朱雀門 東抵 宣化門 尤甚。” 元 楊仲弘 《喜晴得揚字呈汪知府》詩:“不畏塗泥滑,寧憂積潦妨。” 清 唐孫華 《大雨行海澱道中》詩:“我行與雨期,險苦真自蹈, 燕 地少溝塍,一雨成積澇。”
“積潦”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積潦”是描述災害性積水的書面用語,常見于曆史文獻,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場景。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分析,可參考、2、7等來源。
《積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水流淤積,形成淺灘或沙洲。
《積潦》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
1. "積"字的部首是秧字頭,它有10畫。
2. "潦"字的部首是水字旁,它有15畫。
《積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水文學中。在古代,人們通過觀察水的流動、積聚和沖刷,總結出許多與水相關的詞彙。而《積潦》也是其中的一種表達方式,用來描述水流淤積的現象。
《積潦》的繁體字為「積潦」。
在古代,《積潦》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相關資料,無法準确了解其具體寫法。
1. 河流受到大量泥沙的沖刷,導緻河床上出現了一片片積潦,船隻行進困難。
2. 這個湖泊因為多年的積潦,使得水深變淺,魚兒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困難。
組詞:潦草、潦倒、潦草從事。
近義詞:積淤、沙洲。
反義詞:水流、湍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