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心為師,自以為是。《莊子·人間世》:“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成玄英 疏:“是猶以心為師,尚有成見,未能付之自然。”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學為文章,先謀親友,得其評裁,知可施行,然後出手,慎勿師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資治通鑒·晉武帝泰始二年》:“ 漢文 師心不學,變古壞禮。” 清 顧炎武 《錢生肅潤之父出示所輯方書》詩:“哀哉末世醫,誤人已無算……信口道熱寒,師心作湯散。”
(2).以心為師,不拘泥于成法。猶言獨出心裁。《關尹子·五鑒》:“善弓者,師弓不師 羿 ;善舟者,師舟不師 奡 ;善心者,師心不師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嵇康 師心以遣論, 阮籍 使氣以命詩。” 清 陳天華 《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朝廷既無市町村制之頒,而國民亦不克讀政法之學,徒師心創造,已能默合如是,使再加以政治思想、國家思想,其能力豈可限制耶?” 魯迅 《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正始 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滅後,敢于師心使氣的作家也沒有了。”
"師心"是漢語中具有雙層意蘊的複合詞,其語義流變承載着中華文化的思維特征。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項主要呈現兩種解釋維度:
一、自師其心的認知态度 取"以心為師"的構詞邏輯,指代主觀臆斷的思維方式。《莊子·人間世》最早使用此義:"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晉代郭象注疏時明确為"隨心所欲為量"。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載文》中深化此概念:"懦弱之子,銳思于雕蟲;師心之士,嘲諷于摭實", 揭示其與客觀實證的對立關系。
二、尊師重道的價值取向 取"以師為心"的語義結構,表達向師者求教的精神追求。唐代杜牧《答莊充書》有"自兩漢已來,富貴者千百,師心者萬億", 此處"師心"即指以師者為心靈依歸。北宋教育家胡瑗在《松滋縣學記》中強調:"學者師心以明道,猶鑒之須磨而明也", 将師承關系與學問精進相聯結。
詞義演變軌迹折射出漢語詞彙的多維闡釋空間:魏晉玄學側重解構性釋義,唐宋以降則強化建構性内涵。這種語義張力在明清科舉文獻中尤為顯著,既警示"師心自用"的治學弊端,又倡導"師心問道"的求知境界。
“師心”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建議通過具體語境進一步理解其含義,避免望文生義。
阿兄百鍊金白皁不平生暢豁承繼敕目愁泣倒好兒疊見地獄變相短檠燈惡木敷納割刀夬夬谷明過悔寒埆幻怪歡聲笑語胡槎麾葆锪鑽肩帶賤誕交初金榜祲怪襟袂近名就木居賄困控騾軍履炭猛然鳴镝明分明争暗鬥乃其難辦偏墜親吏窮天齲痛日煖風恬鳝羹生割生紙雙鳳水程粟飯素宦添覓推斥王世貞痿蹶溫瘧污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