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istling arrow] 古時一種射出去帶響的箭,多用于發號令
聞鳴镝而股戰。——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1).即響箭。矢發射時有聲,故稱。《史記·匈奴列傳》:“ 冒頓 乃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 裴駰 集解:“《漢書音義》曰:‘鏑,箭也,如今鳴箭也。’ 韋昭 曰:‘矢鏑飛則鳴。’” 三國 魏 曹植 《名都篇》:“攬弓捷鳴鏑,長驅上 南山 。” 明 吾丘瑞 《運甓記·帥阃賓賢》:“羽書鳴鏑警常聞,揚鞭靜折愁無策。” 毛6*澤6*東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詞:“正西風落葉下 長安 ,飛鳴鏑。”
(2).借指戰亂。《晉書·後妃傳論》:“中原陷於鳴鏑,其兆彰於此焉。”《南史·宋宗室及諸王傳論》:“雖鳴鏑之酷,未極於斯。” 宋 王安石 《英德殿上梁文》:“兒郎偉,抛梁北,邊頭自此無鳴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鳴镝漢語 快速查詢。
“鳴镝”是古代一種帶有聲響的箭矢,主要用于軍事號令或傳遞信號。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鳴镝(míng dí)即響箭,發射時會發出呼嘯聲。其名稱來源于飛行時的聲響(“鳴”)和箭頭材質(“镝”指金屬箭頭)。
結構與功能
曆史典故
匈奴冒頓單于曾用鳴镝訓練軍隊,規定“鳴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以此強化軍令統一性(《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引申含義
後衍生出象征戰亂的文學意象,如詩句“聞鳴镝而股戰”。
其他名稱
亦稱“嚆矢”“響箭”,是冷兵器時代重要的信號工具。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考古資料,可參考漢典或曆史文獻來源。
《鳴镝》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音樂聲非常美妙動聽。鳴指的是音樂的聲音,镝指的是古代樂器鐘磬的音響。
《鳴镝》的部首是鳥(鳴的部首)和金(镝的部首),它們分别位于詞語的左右兩邊。
鳥的筆畫數為2,金的筆畫數為8。
《鳴镝》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淮南子·齊俗訓》一書中,而繁體字則為鳴銍。
在古代,鳴字的寫法為鳴,镝字的寫法為釱。
他的琴聲如同鳴镝之音,引得在場的觀衆陶醉其中。
鳴陽、鳴金、镝音、鳴琴、鳴笛。
鳴琴、鳴瑟。
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