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指先發燒後發冷的瘧疾。《素問·瘧論》:“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瘧疾治法》:“先熱後寒名溫瘧,白6*虎汗多合桂君。”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溫瘧漢語 快速查詢。
溫瘧是中醫術語,指由感受暑熱或體内伏邪引發的一類瘧疾,其核心特征為“先熱後寒”的發作模式。以下是詳細解析:
定義與病因
溫瘧屬于瘧疾的特定類型,主要由夏季暑熱侵襲或體内伏邪(如素體陽盛)引發。根據《素問·瘧論》記載,其發病機制為“陽盛則熱,衰則氣複反入,陽虛則寒”。
臨床表現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以清熱透邪為主,經典方劑包括白虎湯合桂枝湯(用于汗多者)和清脾飲(調和脾胃、清熱化濕)。
與其他瘧疾的區分
溫瘧需與寒瘧(先寒後熱)、瘴瘧(熱毒偏盛伴神昏痙厥)等類型鑒别。其關鍵區别在于發熱順序和熱勢強弱。
注:現代醫學中,瘧疾由瘧原蟲感染引起,中醫的“溫瘧”更側重于辨證分型,需結合具體症狀和病因綜合判斷。
溫瘧是一個漢字詞語,常常用來指代瘧疾。瘧疾是由寄生蟲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病,通常由瘧原蟲引起,症狀包括發熱、寒戰和周期性的高熱。
溫瘧由“氵”、“疔”和“疒”三個部首構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6。
溫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在繁體字中,溫瘧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溫瘧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漢字的演變和曆史記錄,古時候可能使用不同的形狀或筆畫順序來寫溫瘧。然而,這些古代寫法已經逐漸被現代的标準字形所取代。
1. 他感染了溫瘧,在醫院接受治療。
2. 溫瘧的症狀包括高熱和寒戰。
溫瘧疫、溫瘧熱、溫瘧患者、溫瘧傳播、溫瘧病例。
瘧疾、惡性瘧、間日瘧。
健康、無瘧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