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心为师,自以为是。《庄子·人间世》:“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成玄英 疏:“是犹以心为师,尚有成见,未能付之自然。”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二年》:“ 汉文 师心不学,变古坏礼。” 清 顾炎武 《钱生肃润之父出示所辑方书》诗:“哀哉末世医,误人已无算……信口道热寒,师心作汤散。”
(2).以心为师,不拘泥于成法。犹言独出心裁。《关尹子·五鉴》:“善弓者,师弓不师 羿 ;善舟者,师舟不师 奡 ;善心者,师心不师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嵇康 师心以遣论, 阮籍 使气以命诗。”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朝廷既无市町村制之颁,而国民亦不克读政法之学,徒师心创造,已能默合如是,使再加以政治思想、国家思想,其能力岂可限制耶?”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正始 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
"师心"是汉语中具有双层意蕴的复合词,其语义流变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思维特征。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项主要呈现两种解释维度:
一、自师其心的认知态度 取"以心为师"的构词逻辑,指代主观臆断的思维方式。《庄子·人间世》最早使用此义:"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晋代郭象注疏时明确为"随心所欲为量"。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载文》中深化此概念:"懦弱之子,锐思于雕虫;师心之士,嘲讽于摭实", 揭示其与客观实证的对立关系。
二、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 取"以师为心"的语义结构,表达向师者求教的精神追求。唐代杜牧《答庄充书》有"自两汉已来,富贵者千百,师心者万亿", 此处"师心"即指以师者为心灵依归。北宋教育家胡瑗在《松滋县学记》中强调:"学者师心以明道,犹鉴之须磨而明也", 将师承关系与学问精进相联结。
词义演变轨迹折射出汉语词汇的多维阐释空间:魏晋玄学侧重解构性释义,唐宋以降则强化建构性内涵。这种语义张力在明清科举文献中尤为显著,既警示"师心自用"的治学弊端,又倡导"师心问道"的求知境界。
“师心”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语境区分:
建议通过具体语境进一步理解其含义,避免望文生义。
爱省巴克什边畧兵意沧海遗珠残霞禅钟冲损抽付楚邑大畜弹空说嘴的历点金乏术电子乐器杜十姨翻工风癫夫甘都卢趺踝供呈毫猪黑点闳富简缓皎白金母窘局久计九寺决克濬潭空村联络员淋头盖脑昽昽懋懋愍悴能人鮎缘竹派遣配调朋类偏裻起案窃窃私私清肃若英三品松设吊舍馆声色犬马衰正松脱送心桃月同号腯成外强中干闲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