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滅;覆滅。《漢書·董仲舒傳》:“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塗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衆,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至後王而後止。”《陳書·始興王叔陵傳》:“兇逆梟獍,反噬宮闈,賴宗廟之靈,時從仆滅。” 宋 蘇轼 《私試策問》之一:“ 韓 、 彭 、 英 、 盧 ……此四王者,皆不能終 高帝 之世,相繼仆滅而不復續。”
根據權威詞典及文獻記載,“仆滅”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讀音為 pú miè,意為徹底擊敗或毀滅,特指弱勢方被強勢方完全消滅。其中“仆”指奴仆(象征弱勢地位),“滅”即毀滅,組合後強調被壓迫方的覆滅結局。
二、構成解析 • 仆:取“奴仆”之意,引申為處于弱勢或被壓迫的群體 • 滅:表示徹底消亡,如《說文解字》注“滅,盡也”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戰争勝負(如引《陳書》載“兇逆梟獍,反噬宮闈...時從仆滅”)、政權更疊(如《漢書》記載“日以仆滅,至後王而後止”),或曆史人物敗亡(如蘇轼《私試策問》分析韓信等将領“相繼仆滅”)。
四、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西漢典籍,《漢書·董仲舒傳》已用該詞描述王朝覆滅現象。唐宋時期仍沿用,如《陳書》、蘇轼著作中均有記載,明清後逐漸少用。
五、近義詞辨析 與“覆滅”“消亡”“傾覆”等詞義近,但更強調被征服的被動性。現代漢語中多被“覆滅”“殲滅”等詞取代,屬書面化表達。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主要見于古籍及曆史研究領域。日常使用建議優先選擇現代常用詞彙,若在文獻閱讀中遇到,可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代對象。
《仆滅》這個詞意為被征服或毀滅,通常用來形容一個國家、民族或組織被敵對勢力所征服、擊敗或毀滅。
《仆滅》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仆(pú)、滅(miè)。
仆:部首人,筆畫2。
滅:部首火,筆畫5。
《仆滅》是由兩個常用漢字組成的詞語,沒有特殊的來源或故事背景。在繁體中,仆滅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字形有所不同。不過,仆和滅的古代字形與現在的字形差别不大,主要區别在于書寫風格和筆順。
1. 這個國家曾經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但在戰争中卻被仇敵完全仆滅了。
2. 曆史上的一些王朝因為内憂外患,最終走向了仆滅的道路。
仆從、仆人、滅亡、滅絕
崩潰、覆滅、淪亡
興盛、繁榮、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