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枝芽。比喻事物的微末。 清 鄂爾泰 《贈方望溪》詩:“此曹正坐讀書誤,遺棄根本搜枿芽。”
“枿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iè yá,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意義
指樹木被砍伐或折斷後,從殘留枝幹上重新生長的嫩芽(類似“蘖芽”)。其中“枿”通“蘖”,表示植物再生的枝條;“芽”即新生的嫩芽。
比喻義
引申為事物的微小部分或次要内容,常用于文學語境中。例如清代鄂爾泰詩句:“遺棄根本搜枿芽”,即批評舍本逐末的行為。
“枿芽”主要用于描述植物再生現象,或比喻事物的細微部分。其核心含義與“蘖芽”相近,需注意與發音、字形相似的其他詞彙區分。
《枿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樹枝上長出的芽。
《枿芽》的拆分部首是木部,也就是指木字旁。它的筆畫數為11畫。
《枿芽》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可能是由于古人觀察樹木生長時發現,樹枝上的芽是新生長的部分,而起了這個名稱。
《枿芽》的繁體字為「枿葭」。
在古時候,漢字書寫形式發展和演變過程中,也許曾有不同的寫法,但我們目前所了解的《枿芽》的字形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
1. 樹上的枿芽在春天迅速長大。
2. 枿芽上長出了嫩綠的葉子。
- 枿幹:樹枝的主幹。
- 芽苞:生長在植物枝幹上的幼芽。
- 枿狀:形狀像樹枝的樣子。
無。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