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後因以“視為寇讎”比喻極端仇視。《鏡花緣》第十二回:“倘明哲君子,洞察其奸,於家中婦女不時以正言規勸,以三姑六婆視為寇讎,諸事預為防範,毋許入門,他又何所施其伎倆?”
“視爲寇雠”(也寫作“視為寇雠”)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比喻對某人或某事物極端仇視,将其當作敵人般對待。該詞帶有強烈的對立情緒,常用于描述雙方關系惡化到不可調狀态。
出處與典故
源自《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雠。” 孟子以此強調君臣關系的對等性:若君主輕視臣民,臣民便會将君主視為仇敵。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與反義詞
擴展信息
例句參考:
“公司高管若将員工視為寇雠,終将導緻團隊分崩離析。”
如需更多文學用例或曆史背景,可查閱《孟子》原文及《鏡花緣》相關章節。
《視為寇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将某人或某事視為敵人或仇敵。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拆分部首:視(視)、為(亻)
筆畫:視(丨一一丨)、為(亻一丨丨)
成語《視為寇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化傳統,即以敵人為仇雠,以守護自己的家園和人民。在古代,家族之間有時會發生争鬥,而将對方視為寇雠則是表明對方已經成為了仇敵。
在繁體中文中,成語《視為寇雠》的寫法為「視為寇讎」。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成語《視為寇雠》被寫成「視爲寇讎」。其中,「為」的發音為「wéi」,意思是将某人或某事視為;「寇」的發音為「kòu」,意思是敵人或仇敵;「雠」的發音為「chóu」,意思是仇敵。
以下是成語《視為寇雠》的一些例句:
1. 他把每一個與他意見不合的人都視為寇雠。
2. 她将競争對手視為寇雠,決心打敗他們。
3. 我們不能将每個人都視為寇雠,我們應該更加理解和包容。
與成語《視為寇雠》相關的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1. 組詞:視為敵人、視為仇敵、視為對手
2. 近義詞:視作寇雠、識别敵人、看做仇敵
3. 反義詞:視為朋友、視為盟友、視為同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