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靜默的意思、靜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靜默的解釋

(1) [become silent]∶人不說話,不出聲音

會場上靜默無聲

(2) [mourn in silence]∶恭敬莊嚴地肅立,多表示哀悼

詳細解釋

亦作“靜嘿”。1.甯靜沉默;不發出聲音。《文子·微明》:“聖人深居以避患,靜默以待時。”《楚辭·九章·惜誦》:“退靜默而莫餘知兮,進號呼又莫吾聞。” 宋 蘇轼 《和黃龍清老》之二:“靜嘿堂中有相憶,清江或遣化人來。” 明 唐順之 《茅處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銘》:“處士魁岸意氣,而婦人佐以和柔靜默。” 殷夫 《靜默的煙囪》詩:“看,煙囪靜默了,死氣籠住工場的全身。”

(2).肅立不做聲。表示悼念。 魯迅 《集外集拾遺·南京民謠》:“大家去謁靈,強盜裝正經。靜默十分鐘,各自想拳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靜默是漢語中表示“寂靜無聲”或“沉默不語”狀态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權威詞典及語言用例中歸納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寂靜無聲

    指環境或氛圍中沒有聲響,強調物理層面的安靜。

    例:深夜的街道一片靜默,唯有風聲掠過。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98頁。 查看來源

  2. 沉默不語

    形容人不發出聲音、不開口說話的行為或狀态,含主動克制之意。

    例:面對質疑,他選擇靜默以對。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第12卷,第105頁。 查看來源


二、釋義延伸


三、權威用例佐證

  1. 古典文學:

    《莊子·知北遊》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靜默喻自然之道(中華書局點校本,2010年)。

  2. 現代規範: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将“靜默閱讀”列為語言能力訓練項目(2022年版)。


四、近義辨析

詞語 側重方向 典型場景
靜默 主動性+環境狀态 儀式、抗議、沉思
寂靜 客觀環境無聲 自然場景
沉默 主觀不言語 人際溝通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靜默”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ìng mò,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1.基本釋義

2.使用場景

3.近義詞與反義詞

4.文化淵源

5.例句參考

“靜默”既描述無聲的環境,也指人主動選擇的沉默狀态,兼具物理與心理層面的意義。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常見于正式場合、文學表達及日常生活中的沉思或哀悼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骉骉水不期而同暢好道谄人沉痛春雨代價道的應的吊奇疊踏梵鐘豐端服職幹越孤直嗥啼護頂瀸漬近稿景夕襟期金象據高臨下寇劇款伏落子良方磷蝦梅梢女桑瞥映貔貍蒲璧蒱睃摸索耆長怯坎兒侵剝擎托麴錢任命掃塵讪駁上偻社飯深藏若虛實與有力書禀舒達水利化蜀石搜遺隋堤柳隨換鎖禁同符合契塗迹桅木委悉魏珠文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