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恐懼;惶恐。 漢 焦贛 《易林·遯之隨》:“使民不懼,安無悚惕。”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城南依山原,北臨 黃河 ,懸水百餘仞,臨之者感悚惕焉。”《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拜之後,心中悚惕,魂魄俱無。” 清 吳偉業 《松鼠》詩:“側目仍盱睢,奉頭似悚惕。”
(2).常用為奏章或書信中的套語。 唐 元稹 《為令狐相國謝回一子官與弟狀》:“寵過憂來,恩殊感極,彷徨自顧,悚惕難居。” 清 陳确 《答張考夫書》:“臨書不勝悚惕。”
(3).警惕。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家禮二》:“録自 唐 以來諸家言,以悚惕之。” 李六如 《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十二章:“他一下子悚惕起來:‘牛屎外面光,單講形式漂亮,有什麼好。’”
(4).敬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梅》:“衆參已,肅肅列侍……共視座上,真如懸觀音圖像,時被微風吹動。聞言悚惕,鬨然并諾。”
“悚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ǒng tì,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恐懼、惶恐
這是該詞的核心含義,指因外界刺激或内心不安産生的驚懼感。例如《水經注》中“懸水百餘仞,臨之者感悚惕焉”,以及《初刻拍案驚奇》中“心中悚惕,魂魄俱無”,均通過具體場景描寫突顯了強烈的畏懼情緒。
奏章或書信中的套語
古代官方文書或私人信件中常用“悚惕”表達謙卑惶恐的态度,如唐代元稹在奏狀中寫“悚惕難居”,清代陳确書信中稱“臨書不勝悚惕”,均屬此類用法。
警惕、自省
清代文獻中可見引申為自我警醒之意,如梁章钜在《退庵隨筆》中提到“以悚惕之”,李六如的《六十年的變遷》也通過人物心理活動體現這一含義。
敬畏
少數語境中帶有對崇高事物的敬重感,如漢焦贛《易林》中“安無悚惕”,結合上下文可理解為對自然或秩序的敬畏。
該詞以“恐懼”為基本義,通過曆史演變衍生出套語、警惕等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古籍例證豐富,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表達。
悚惕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害怕、恐懼的感覺。它包含了兩個部分,分别是“忄”和“惕”。其中,“忄”是表示心髒的部首,也稱為“心旁”,意味着與情感、心理相關的意義;而“惕”是表音字旁,表示該字的發音。所以,部首是“忄”,筆畫數為3。
“悚惕”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中。在繁體中文中,它的寫法為「慫惑」,保留了原始的字形。在古代,人們對恐懼的表達方式也與現代不同,通過描繪出一種吓人的情境,使讀者産生恐懼的感覺。
以下是使用“悚惕”這個詞的例句:
1. 當她聽到陌生人在門外輕敲的聲音時,她感到一陣悚惕。
2. 他看着鏡子裡的自己,不禁感到一陣悚惕。
3. 黑暗的森林裡充滿了讓人悚惕的氣氛。
除了“悚惕”,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
組詞:驚悚、恐悚、心悚、懼怕。
近義詞:恐懼、害怕、膽怯。
反義詞:勇敢、大膽、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