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小國侍奉大國。《周禮·夏官·司馬》:“比小事大,以和邦國。” 鄭玄 注:“比猶親。使大國親小國,小國事大國,相合和也。”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見機而作,《周易》所貴;小不事大,《春秋》所誅。”《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四年》:“若以 元昊 於北朝失事大之體,則自宜問罪。”
“事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小國通過侍奉大國來維持邦國間的和諧關系。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詞源與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夏官·司馬》中“比小事大,以和邦國”,鄭玄注解說“使大國親小國,小國事大國”。晉代孫楚在《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中強調“小不事大,《春秋》所誅”,說明不遵守這一原則将受譴責。
政治倫理内涵
作為古代東亞國際關系準則,體現了“強弱有序”的等級制度。如《續資治通鑒》記載宋仁宗時期,元昊因“失事大之體”被問罪,反映該原則的實際應用。
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依附強者”的行為模式。如引用張皓宸的句子“事大多存在變數”,将古代政治術語轉化為對人際關系的隱喻。
構詞特點
該詞由動詞“事”(侍奉)與形容詞“大”構成動賓結構,讀音為shì dà。需注意與“大事”(重大事件)的倒序詞義區别。
注: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事大是一個常用的詞語,表示事情非常重要、規模龐大或者牽涉較廣的意思。
事大的部首是人字旁,總共有七畫。
事大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抑》這首詩裡:“是用大侃,豈其有他?”其中,“大侃”指的是巨大而重要的事情。
事大的繁體字為「事大」。
古代漢字對于事大的寫法多樣,包括「事大」、「事巨」等等。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漢字逐漸統一了寫法,通常使用「事大」。
1. 這次會議事大,需要我們全力以赴。
2. 這項工程涉及面很廣,非常事大。
3. 政府緊急召開會議,商讨解決這個事大問題的辦法。
事情、大事、大事化小、大小、大事不糊塗
重大、重要、龐大、巨大、廣泛
小事、瑣事、微不足道、次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