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咈谏的意思、咈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咈谏的解釋

拒谏;不納規勸。《明史·王家屏傳》:“臣誠不忍明主蒙咈諫之名,熙朝有橫施之罰,故冒死屢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咈谏"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違背勸谏、不聽從規誡的行為。該詞由"咈"與"谏"二字構成:

  1. 字義解析:"咈"本義為違逆,《說文解字》釋為"違也",引申為抵觸、違背;"谏"指臣子對君主的直言規勸,《廣韻》注為"正也,證也"。二字組合後,"咈谏"特指君主拒絕納谏的負面行為。
  2. 典源考據: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微子》"咈其耇長,舊有位人",孔穎達疏解為"違戾耇老之長與舊有爵位緻仕之賢人",生動描繪了商纣王剛愎拒谏的曆史場景。
  3. 語境應用:在《資治通鑒》"帝每咈谏自用"的記載中,該詞用于批評帝王專斷行為,成為史家評判君主德行的重要語彙。
  4. 近義關聯:與"拒谏""愎谏"構成同義關系,但"咈谏"更強調違背倫理的行為本質,如《文心雕龍》将"咈谏"列為政論文章的核心批判對象。

(文獻來源:1.《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版;2.《廣韻校釋》浙江古籍出版社;3.《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4.《資治通鑒考異》國家圖書館藏本;5.《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咈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和文獻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用法分析:

  1. 基本含義
    根據,“咈谏”由“咈”(責備、斥責)和“谏”(規勸)組成,指以直言方式規勸上級或同僚改正錯誤,強調敢于批評的勸谏行為。例如:“臣子以咈谏之态,直言君主過失。”

  2. 争議性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咈谏”意為“拒谏、不納規勸”,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可能與古漢語中“咈”的否定用法混淆。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3. 讀音與結構

    • 拼音:主流讀音為fú jiàn(“咈”讀作fú,而非pǔ,中拼音标注可能有誤)。
    • 詞性:動詞性短語,多用于描述人際或君臣間的勸誡行為。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需結合語境區分“進谏”或“拒谏”的語義。現代使用中,更傾向采用“直言規勸”的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蹩躄薜蘿衣不咱草頭天子草紙唱功揣合逢迎楚切麤觕打回頭旦昔地膏丁稚恩光返俗風錘幹剛岡阪高揭貢公固護荷感和鸾宏指皇政介子綏謹慤铠裝坎侯漆枯葦兩面政權連筩領府鹿革廬君彌龍明庶風鴾毋木汁彭魄譬稱跄跄濟濟鉗口秋木七雄入籍三怨沙垅扇揚杓秉聲應氣求神秘主義順通傥來物天王老子湍泷完稅烏愛小眼薄皮謝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