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sk]
(2) 遮蓋全部或部分臉并有眼睛開孔的覆蓋物,通常作為舞會、狂歡節或類似的節日、戲劇等的僞裝
(3) 起遮擋保護作用的外罩
防毒面具
(1).護臉器具。《宋史·狄青傳》:“臨敵披髮,帶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水浒傳》第五二回:“熟銅面具似金裝,鑌鐵滾刀如掃帚。”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二章:“同志們!不要慌!有防毒面具的戴防毒面具。”
(2).假面。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驅傩》:“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黃金為四目。”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一:“ 政和 中大儺, 下桂府 進面具。”
(3).比喻僞裝。 魯迅 《二心集·“友邦驚詫”論》:“他們的維持他們的‘秩序’的監獄,就撕掉了他們的‘文明’的面具。” 巴金 《滅亡》第四章:“他們正戴着愛底面具來吃我,吃6*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面具漢語 快速查詢。
“面具”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指遮蓋面部的器具,通常留有眼睛開孔,主要功能包括:
比喻隱藏真實情感或身份的行為,例如:
面具作為全球性文化符號,具有深遠曆史:
提示:若需了解詞語的英語翻譯或更多例句,可參考詞典來源。
面具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用來遮掩面部或者象征意義的物品。它由“面”和“具”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面具的“面”字是由“革”部分和“䒑”構成,總共有9個筆畫;而“具”字是由“目”部分和“一”構成,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
面具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中,與人們遮蔽面部或代表特定意義的行為有關。隨着時間的推移,面具逐漸演變成了戲劇、舞蹈、宗教儀式、節日慶典等活動中的重要道具。
繁體寫法:面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面具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金文、篆書和隸書中,面具的表示稍有差異,但整體結構依然保持一緻,都是由“面”和“具”兩個部分構成。
例句:
1. 他戴上了面具,讓人們難以分辨他的真實情感。
2. 在兒童舞會上,孩子們戴上各種各樣的面具,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場地。
3. 這個部落舉行面具儀式,人們戴上特殊的面具,祈求好運和祝福。
組詞:
1. 面部:指人的臉部,包括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
2. 具體:表示事物的具體、明确的特性。
3. 面目:指人的容貌和神态。
4. 面對:表示面向、面臨一個人或事物。
5. 遮面:指用物品或行為遮蓋或隱藏面部。
近義詞:
1. 面罩:指覆蓋在臉部的遮蓋物,常用于保護或隱藏身份。
2. 面紗:指女性在公衆場合戴在臉部的遮蓋物,也是一種象征性的裝飾品。
反義詞:
1. 本來面目:指恢複原來的面貌,不再隱藏或遮掩。
2. 真面目:指真實的面孔或真實的本質,與面具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