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尪尪的意思、尪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尪尪的解釋

亦作“尫尫”。指行不正。 漢 揚雄 《太玄·傒》:“上九,傒尫尫,天撲之顙。” 範望 注:“行不正稱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尪尪”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疊詞形式,其核心含義源于單字“尪”。《漢語大詞典》解釋“尪”字本義為“骨骼彎曲不正”,後引申指身體瘦弱、羸弱之态。在古漢語語境中,“尪”常與疾病相關聯,如《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記載“夏大旱,公欲焚巫尪”,其中“巫尪”特指因患病而形體異常的祈雨者。

疊詞“尪尪”通過重複構詞強化了原字的語義,具體可作兩種理解:

  1. 生理層面:形容人身體極度瘦弱、發育不良的狀态,如《說文解字》注“尪,跛曲胫也”,強調骨骼畸形導緻的行動不便(參考《古代漢語詞典》)。
  2. 象征層面:在文學作品中可隱喻精神萎靡或氣力衰微,如唐代醫書《外台秘要》用“尪羸”描述久病虛耗之症,其疊詞形式“尪尪”更具形象感染力。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方言表述中。例如《漳州府志》收錄閩南語詞彙時,将“尪尪”标注為形容孩童體弱多病的方言詞。

網絡擴展解釋

“尪尪”是疊字用法,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1. 本義
    指行走姿勢不正或骨骼彎曲的狀态,源自“尪”字的本義“骨骼彎曲不正”。如《漢典》提到“尪尪(行不正)”,形容因身體殘疾導緻的步态異常。

  2. 引申義
    可表示虛弱、孱弱的狀态,與“尪”的引申義“瘦弱多病”相關。例如古醫書中的“尪羸”一詞,即形容瘦弱憔悴的病态。

  3. 用法特點
    疊字“尪尪”在古籍中較少單獨使用,多與其他詞組合(如“尪伛”指樹身彎曲),或通過上下文強調身體缺陷或病弱特征。


擴展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邊國伯封祠容黛螺帱察敵力角氣蠹簡範防罘罟浮滑郛廓扶木給谏公帑怪胎貴京國籍還願心回軟叫勁稽定吉丁當界面記家靜密糾折赍獻來路不明兩邊廂斂局厘謝鹿羹魅虛棉花瘡明星磨治南柯蟻虔心棋高一着,縛手縛腳騎鲸求田問舍齊偕羣言仍仍儒雅上将軍上林上戊山盟樹屏四域湯圓探奇殢雲尤雨通天眉委陋文句霧絲銜羁仙女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