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尫尫”。指行不正。 漢 揚雄 《太玄·傒》:“上九,傒尫尫,天撲之顙。” 範望 注:“行不正稱尫。”
“尪尪”是疊字用法,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本義
指行走姿勢不正或骨骼彎曲的狀态,源自“尪”字的本義“骨骼彎曲不正”。如《漢典》提到“尪尪(行不正)”,形容因身體殘疾導緻的步态異常。
引申義
可表示虛弱、孱弱的狀态,與“尪”的引申義“瘦弱多病”相關。例如古醫書中的“尪羸”一詞,即形容瘦弱憔悴的病态。
用法特點
疊字“尪尪”在古籍中較少單獨使用,多與其他詞組合(如“尪伛”指樹身彎曲),或通過上下文強調身體缺陷或病弱特征。
擴展參考:
尪尪是一個方言詞,通常用于台灣地區,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外貌或者言行呆萌可愛,有時也可以用來稱呼小孩子。例如,我家的小寶貝真是個尪尪。
尪尪的部首是⺼(肉)和又(右),共有6個筆畫。
尪尪這個詞源不明,可能是台灣地區的方言詞彙,具體的來源尚無考證。
尪尪的繁體字為瓤瓤。
在古代,尪尪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由于尪尪是一個方言詞,其古代漢字寫法并不常見。
1. 他的笑容真是尪尪的,每次看到都覺得很溫暖。
2. 小明這個尪尪,居然想跳進池塘裡追着魚玩。
尪尪之間、尪尪可愛、尪尪模樣
呆萌、可愛、天真、天真爛漫
成熟、嚴肅、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