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十四絃 ”。古乐器名。因有十四根弦而得名。 宋 孟珙 《蒙鞑备录·燕聚舞乐》:“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多以十四絃等弹大官乐等。” 宋 无名氏 《鬼董·周宝》:“十四弦,胡乐也。 江南 旧无之, 淳熙 间,木工 周寳 以小商贩易 安丰场 ,得其制於敌中,始以献美阉。遂盛行。”
“十四弦”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其名称来源于其十四根琴弦的结构。以下是关于该词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十四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弹拨乐器,属于胡乐体系,因有十四根琴弦而得名。宋代文献中常写作“十四絃”,属于异体字形式。
历史背景与传播
文献与文化关联
宋代无名氏《鬼董·周宝》提到,十四弦最初在江南并不存在,其传入与民间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此外,后世诗词中也有相关描写,如“十四弦一曲为谁唱”等,体现其艺术表现力。
乐器特点
作为胡乐代表,其音色和演奏方式可能带有异域风格,常用于宫廷或贵族宴乐场合,常由技艺精湛的乐人弹奏。
总结来看,十四弦不仅是乐器名称,也反映了宋元时期民族音乐交融的历史背景。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形制或曲目,可查阅《蒙鞑备录》等古籍原文。
《十四弦》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拥有十四根琴弦的乐器。它是音乐界常用的术语,指代了一种特定的乐器。
《十四弦》的部首是「十」和「弦」。其中「十」是一部首,代表了「十个」的意思,「弦」则是另一个部首,代表了「琴弦」的意思。
《十四弦》这个词共有13个笔画。
《十四弦》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乐谱或音乐方面的文献中。
《十四弦》的繁体字为「十四絃」。
古时候汉字「十四弦」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其中「弦」的形状表现为「式」的旧字形。
1. 这首曲子需要一把《十四弦》才能完美演绎出来。
2. 他是一位擅长演奏《十四弦》的专业音乐家。
《十四弦》没有直接的组词。
「十二弦」、「二胡」
没有具体的反义词与《十四弦》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