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illingly] 饴,糖。謂甘心死去
蒯徹本以口舌從事,與 武涉同時,為主其心,吠堯何罪,甘赴鼎镬,視死如饴,誠壯士也。——《賺蒯通》
謂甘心死去。 元 無名氏 《賺蒯通》第四折:“甘赴鼎鑊,視死如飴,誠壯士也。” 清 徐嶽 《瓊枝曼仙記》:“ 瓊枝曼仙 一娼耳,奮不顧身,視死如飴,不更賢於忠臣義士之所為耶?”
“視死如饴”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指甘心赴死,形容人剛強勇敢,将死亡視作如糖漿般甘甜,毫無畏懼。其中“饴”指糖,比喻面對死亡時坦然甚至欣然接受的态度。
出自元代雜劇《賺蒯通》第四折:“蒯徹本以口舌從事……甘赴鼎镬,視死如饴,誠壯士也。”。故事中蒯徹(即蒯通)為表忠誠,甘願赴死,展現壯士氣節。清代徐嶽《瓊枝曼仙記》中也有用例,稱頌人物“奮不顧身,視死如饴”。
成語通過“饴”(糖)的比喻,将死亡與甜美之物關聯,凸顯無畏犧牲、堅守信念的精神。與“視死如歸”含義相近,但更側重“甘願”而非“坦然”。
適用于贊頌英雄人物或表達堅定立場,如:“革命先烈為理想視死如饴,令人敬仰。”需注意語境,避免用于輕率或負面場景。
《視死如饴》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對死亡沒有恐懼或對待死亡以及生命的态度像對待甜食一樣,非常積極且樂觀。
成語“視死如饴”的拆分部首為“見”和“饣”,其中“見”表示看、看待,“饣”表示與飲食相關。整個成語共有14筆畫。
《視死如饴》這個成語出自戰國時期楚國文人屈原的《離騷》一詩。其中有一句:“矧矣,獨離而不憂,視死兮,似乎已之吾噓。”後來成為了表達對死亡态度的常用詞語。
《視死如饴》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是「視死如餼」。
在古代,視死如饴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饴”在古時的寫法可能為“饻”。
1. 他在極限運動中視死如饴,毫不畏懼。
2. 雖然生命處于危險之中,但他依然視死如饴地堅守着自己的信念。
視若無睹、視而不見、積極樂觀、珍惜生命、樂于接受挑戰等。
無懼于死亡、奮不顧身、舍身忘死、決死一搏、甘願付出生命等。
懼怕死亡、膽小如鼠、逃避現實、畏縮不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