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河後海的意思、先河後海的詳細解釋
先河後海的解釋
謂分清源流。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 大毛公 之詩其源出於 子夏 , 鄭康成 本之而為箋, 孔穎達 因之而為正義,乃文廟從祀有 小毛公 萇 而無 大毛公 亨 ,非先河後海之義,宜增入者。”參見“ 先河 ”。
詞語分解
- 先河的解釋 古代以黃河為海的本源,因而帝王先祭河,後祭海,後來稱倡導作用的事物為先河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禮記;學記》宋世學問之盛, 安定、 泰山為之先河。;; 清; 黃宗羲《宋元學案》詳細解釋.《
- 後海的解釋 北京 什刹海 的别稱。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十刹海》:“ 德勝橋 以東,昔 成親王 府、今 醇親王 府前者,謂之 後海 ,即所謂 十刹海 者是也。”
網絡擴展解釋
“先河後海”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iān hé hòu hǎi,其核心含義是分清事物的源流,強調治學或做事應追本溯源。以下是詳細解釋:
1.本義與出處
- 該成語最初源于古代祭祀禮儀。《禮記·學記》記載:“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古人認為河流是海洋的源頭,祭祀時先祭河神再祭海神,以體現對事物根本的尊重。
2.引申義
- 後引申為治學或處理事務時需理清源流、抓住根本。例如清代學者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提到,因未體現學術源流而建議增補内容時,便用“非先河後海之義”批評這一疏漏。
3.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書面語。
- 結構:聯合式成語,強調順序性和邏輯性。
- 情感色彩:中性詞,常見于學術讨論或曆史考據場景。
4.現代應用
- 該成語常用于強調研究問題需追溯起源,例如在文獻學、史學等領域讨論學術傳承時,可借此比喻不可忽視原始文獻或基礎理論的重要性。
小結
“先河後海”以古代祭祀禮儀為喻,傳遞了“重本源、明先後”的哲理,至今仍被用于倡導嚴謹的治學态度和系統性思維。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先河後海
先河後海是一個成語,意為先經曆一些小的困難或挑戰,再面對更大的困難或挑戰。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先河後海的漢字拆分成三個部首和十二個筆畫。其中,先的部首是人,河的部首是水,海的部首是白。先字有四個筆畫,河字有六個筆畫,海字有六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先河後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韓非子·原道》這本古代經典著作。原文中寫道:“使學者先河硌礫,而後乃石海纡碣。”也就是說,學者在經曆過河流的石子和礫石之後,才可以進入石頭構成的海洋。先河後海一詞由此而來。
在繁體字中,先字和河字保持不變,海字的繁體寫法是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先字的寫法稍有差異,人字的右上方有一橫,稍微偏向右邊。河字和海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他必須先河後海地面對各種困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先驅、先天、先行
近義詞:先苦後甜、先難後易
反義詞:後海先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