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诏的意思、口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诏的解釋

皇帝的口頭诏令。《晉書·閻缵傳》:“諸有廢興倉卒,羣臣皆得輒嚴,須録詣殿前,面受口詔,然後為信。”《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年》:“ 守進 召 延貴 ,宣口詔令視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诏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語義的詞彙,指皇帝以口頭形式下達的命令或指示,常見于中國古代政治文書體系。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結構 “口”指口頭表達,“诏”本義為帝王發布的命令(《漢語大詞典》)。二者結合強調帝王指令的即時性與非書面性,區别于“墨诏”“敕書”等書面形式。

2. 曆史應用特征 據《唐六典》記載,口诏多用于臨時性政務處理,常見于朝會、巡幸等場合。侍中負責記錄并轉達給尚書省形成正式敕令,體現了古代政令傳達的層級制度。

3. 語用演變 宋代《玉海》注疏顯示,口诏後期逐漸規範化,部分重要口诏會被史官輯錄為“口宣”,形成半官方文書形态,反映古代行政文書制度的演變軌迹。

4. 現代辭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古代帝王口頭發出的诏令”,标注為曆史詞彙,提示其現代已退出日常使用範疇,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口诏”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的專用術語,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皇帝或高級官員通過口頭形式下達的命令或指示。與書面诏書不同,這類命令由帝王親口陳述,經官員記錄後傳達給執行者,常見于《晉書》《資治通鑒》等史籍記載。

二、曆史運作機制

  1. 發布流程:帝王在緊急或特殊情況下直接口述命令,由侍從官員筆錄成文,再通過官方渠道逐級傳達。
  2. 效力等級:雖為口頭形式,但具有與正式诏書同等的法律效力,《資治通鑒》記載唐德宗時期曾有官員憑口诏接管軍政事務的案例。

三、典型使用場景

四、相關延伸

該詞屬于曆史政治用語,現代已無實際使用場景。近義詞包括「口谕」「面谕」,反義詞為「制诰」「玺書」等書面诏令形式。

如需查看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晉書·閻缵傳》和《資治通鑒·唐紀五十一》的原始文獻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不上台面層覆除此之外純白存存貸舍刀把錠鐵堕驢二始返哺之私服匿扶栘根蒂根牙磐錯詭數果播還音河唇嘿會惶愧砉然胡鹿見影結舌杜口寖露隽人居室坎兒路抗橫藍黑理應李園瞞瞞顸顸毛兒八分媒妁之言鳴哮牧羊兒凝露骢旁貫炮熬袍帔癖子穹祇窮身求田啓臆三饑兩飽山峽沙泉剩山殘水首尾共濟淑聖踏踵替工通都大埠通信兵外室賢慧小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