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狡詐、悖逆的人。 唐 杜甫 《奉謝口敕放三司推問狀》:“實從間道,獲謁龍顔,猾逆未除,愁痛難過。”
“猾逆”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此詞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貶義色彩。
猾逆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心狡詐,行為反常的人或事物。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種行為不誠實、不正直,具有欺騙性質。
猾逆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犭和卩。其中,“犭”是狗的部首,表示與狗有關的事物;“卩”是印章的部首,表示與文字、印章有關的事物。
猾逆的總筆畫數為14畫,猾的部首犭有4畫,逆的部首卩有6畫,加上它們自身的筆畫數即可得到總共的14畫。
猾逆這個詞源于中國的古代文化。猾逆的形容詞意義與“狡猾”相似,而“狡猾”在古代文字中的寫法為猾逆。因此,猾逆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
繁體字的猾逆寫作「猾逆」,與簡體字的拼寫相同,并沒有不同的寫法。
猾逆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主要區别在于字形的一些細節上。具體來說,字形中部的“肉”部分在古代寫法中較為圓潤,而現代的字形則更加方正。
1. 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使用了猾逆的手段。
2. 這個人表面上很正經,實際上心思猾逆,不可輕信。
猾逆作為一個形容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例如:“猾逆行為”、“猾逆心思”等。
猾逆的近義詞包括:狡猾、狡詐、奸猾、陰險等。
猾逆的反義詞包括:誠實、正直、坦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