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尾生抱柱的意思、尾生抱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尾生抱柱的解釋

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典出《莊子·盜跖》。後用以比喻堅守信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尾生抱柱”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莊子·盜跖》。其典故講述了春秋時期一位名叫尾生的男子與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但女子未能如約而至。洪水來襲時,尾生為信守承諾,堅持不離開,最終抱橋柱溺亡。這一故事被後世用以比喻對信約的堅守,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價。

詳細解析:

  1. 出處與典故
    最早記載于《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的行為體現了極緻的誠信精神,成為古代推崇信義的典型範例。

  2. 文化内涵與評價

    • 正面意義:多被用來贊美重諾守信的高尚品德,如《史記·蘇秦傳》稱其“信如尾生”。
    • 争議性解讀:部分文獻(如《牡丹亭》)将其視為執着甚至迂腐的象征,認為其行為過于極端。
  3. 擴展與關聯

    • 該典故被視為“魂斷藍橋”的原型之一。
    • 尾生一說為孔子弟子微生高,以正直守信著稱(《戰國策·燕策》提及)。
  4. 近義詞與用法
    常見同義表達包括“尾生之信”“尾生喪身”,多用于文學或強調誠信的語境。例如明代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化用此典,凸顯角色的癡情與信義。

現代啟示:

“尾生抱柱”在當代既可褒揚誠信美德,亦可警示過度固執的風險,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尾生抱柱》的意思

《尾生抱柱》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在危急關頭不放棄希望或緊急情況下竭盡全力去拯救自己。這個成語來源于民間故事和戲劇,表達了一個勇敢、堅持和不放棄的精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尾生抱柱》的拆分部首是“屍”和“木”,其中的“柱”是一個獨體字。根據規範漢字的筆劃數,屍部有三畫,木部有四畫,柱字有八畫。

來源

《尾生抱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最早見于明代雜劇《尾生傳奇》,描寫了一個叫尾生的人在船翻當中,緊緊抱住一根柱子,艱難地保持浮起,最終成功幸存的故事。這個成語後來被廣泛使用,成為了中文中一個常用的詞組。

繁體

《尾生抱柱》的繁體寫法是「尾生抱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尾生抱柱》這個成語通常會以繁複的隸書字體表現。具體的古時寫法可能因書法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不過基本形态大緻相同。

例句

1. 在工作崗位上遇到困難,我們應該要像《尾生抱柱》一樣堅持不懈,不輕易放棄。

2. 面對失敗,不要像《尾生抱柱》一樣執着地堅持,也要學會放手。

組詞

拯救、堅忍、危急、困境

近義詞

狗急跳牆

反義詞

尋找曙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