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尾生抱柱的意思、尾生抱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尾生抱柱的解釋

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典出《莊子·盜跖》。後用以比喻堅守信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尾生抱柱”是中國古代典故,出自《莊子·盜跖》。該典故記載:“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故事中,青年尾生與心儀女子約定在橋梁下相會,因突遇洪水,女子未能赴約,尾生堅守信約不肯離去,最終抱橋柱溺亡。這一行為被後世視為守諾重信的極端表現。

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該成語包含三層核心語義:

  1. 字面義:指尾生抱住橋柱的行為,體現具體場景下的動作描寫;
  2. 引申義:象征對承諾的執着堅守,《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比喻堅守信約,忠誠不渝”(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3. 辯證義:在當代語境中,學者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該典故既彰顯儒家“信”的價值,也引發對守信尺度的哲學讨論(中華書局,1999年修訂版)。

該典故被《戰國策》《史記》等多部典籍轉引,成為中華誠信文化的重要符號。據《先秦文學典故辭典》統計,唐代以來共有170餘首詩詞化用此典,如李白《長幹行》名句“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現代漢語使用中,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強調守約精神的語境,日常口語使用頻率較低。

網絡擴展解釋

“尾生抱柱”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莊子·盜跖》。其典故講述了春秋時期一位名叫尾生的男子與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但女子未能如約而至。洪水來襲時,尾生為信守承諾,堅持不離開,最終抱橋柱溺亡。這一故事被後世用以比喻對信約的堅守,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價。

詳細解析:

  1. 出處與典故
    最早記載于《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的行為體現了極緻的誠信精神,成為古代推崇信義的典型範例。

  2. 文化内涵與評價

    • 正面意義:多被用來贊美重諾守信的高尚品德,如《史記·蘇秦傳》稱其“信如尾生”。
    • 争議性解讀:部分文獻(如《牡丹亭》)将其視為執着甚至迂腐的象征,認為其行為過于極端。
  3. 擴展與關聯

    • 該典故被視為“魂斷藍橋”的原型之一。
    • 尾生一說為孔子弟子微生高,以正直守信著稱(《戰國策·燕策》提及)。
  4. 近義詞與用法
    常見同義表達包括“尾生之信”“尾生喪身”,多用于文學或強調誠信的語境。例如明代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化用此典,凸顯角色的癡情與信義。

現代啟示:

“尾生抱柱”在當代既可褒揚誠信美德,亦可警示過度固執的風險,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北宋層盤宸駕車牙創草宕往躭恐得到得空定型诋忤鬥雀度箓芳歲仿造風度翩翩風勸攻剝宮議貫丳灌沐幻視撶楸花圖魂傍要離夥種儉汰進利除害九畹吉羊矍圃句廉空門摩尼教難廕生偏擅皮傅貧狹前跋後疐歉褊耆紳齊泰軟檐贍智紹統身非木石慎核沈沈受窮豎亥輸理順祗摅望思想包袱死心搭地松房太行八陉外人仙人衣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