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四經的意思、十四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四經的解釋

(1). 宋 時曾在十三經外加《大戴禮記》,合稱十四經。 宋 史繩祖 《學齋占畢·成王冠頌》:“《大戴記》一書,雖列之十四經,然其書大氐雜取《家語》之書,分析而為篇目。”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二》:“繙十四經之編,無所觸發;聞師友一言而終身服膺者,今人益於古人也。”參見“ 十三經 ”。

(2).中醫學名詞。十二經脈加奇經八脈中的任、督二脈的合稱。十二經中的六陽經,以督脈為總彙;六陰經,以任脈為總彙。參閱 元 滑壽 《十四經發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四經是中醫經絡學說中的核心概念,指人體内十四條具有特定循行路線、生理功能及病理聯繫的主幹經脈系統。它由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中的任脈、督脈共同構成,是針灸、推拿等中醫外治法的基礎理論框架。以下從學術角度詳細闡釋:


一、核心構成與定義

  1. 十二正經

    即手三陰經(肺、心包、心)、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經(胃、膽、膀胱)、足三陰經(脾、肝、腎)。每經對稱分布于身體左右兩側,共24條支脈,與髒腑直接絡屬,構成氣血循環的主體通路。其名稱與循行在《靈樞·經脈》中有系統記載,是中醫經絡學的經典依據。

  2. 任脈與督脈

    • 任脈:起于胞中,沿腹胸正中線上行,總任一身之陰經,稱“陰脈之海”。
    • 督脈:起于長強,沿脊柱上行至頭面,總督一身之陽經,稱“陽脈之海”。

      二者雖屬奇經,但因循行于軀幹正中、統領陰陽,故與十二正經并稱“十四經”。此分類最早見于元代滑壽《十四經發揮》,标志着經絡理論的系統化。


二、曆史源流與學術地位


三、功能與臨床價值

  1. 生理作用

    十四經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内聯髒腑、外絡肢節,維持陰陽平衡。如《難經》載:“經脈者,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2. 病理診斷

    經絡異常可反映髒腑疾病。例如,足厥陰肝經布脅肋,肝病多見脅痛;任脈過胞宮,婦科病常取關元、氣海等穴調理。

  3. 治療應用

    針灸、艾灸、推拿均以十四經穴位為施術靶點。現代研究證實,刺激特定經穴可調節神經-内分泌-免疫網絡,如電針足三裡增強胃腸蠕動已被實驗驗證。


權威參考文獻

  1. 滑壽. 《十四經發揮》. 元代經絡學經典.
  2.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辦事處. WHO Standard Acupuncture Point Locations. 2008.
  3. 鄧良月 主編. 《中國經絡文獻通鑒》. 青島出版社, 2010.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基礎理論》. 十二五規劃教材,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注:為符合學術規範,部分文獻未提供鍊接,建議通過學術數據庫如CNKI、萬方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十四經”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經學和中醫學兩個解釋方向:

一、經學含義

指宋代在傳統「十三經」基礎上增加《大戴禮記》形成的經典體系。

  1. 組成:十三經(《周易》《尚書》等)+《大戴禮記》。
  2. 背景:宋代學者史繩祖在《學齋占畢》中提及此分類,但未被後世廣泛沿用,清代魏源等學者也對此有所讨論。

二、中醫學含義

指人體經絡系統中十二正經與任脈、督脈的合稱,這一用法更為常見且權威。

  1. 組成原理:
    • 十二正經:包括手三陰/三陽經、足三陰/三陽經,主導髒腑氣血運行。
    • 任脈與督脈:屬奇經八脈,因具有專屬腧穴且統領陰陽經,故與十二經并稱。
  2. 功能特點:
    • 督脈為“陽脈之海”,總彙六陽經;任脈為“陰脈之海”,總彙六陰經。
    • 元代滑壽所著《十四經發揮》首次系統論述其循行路線與腧穴。

“十四經”需根據語境區分其含義:在文學經典中特指宋代經學體系,而在中醫領域則是經絡理論的核心概念。後者因臨床應用廣泛,成為現代主要釋義方向。

别人正在浏覽...

鮑酪悲恻鼈悶哺時塵動聰鑒爨桐脆快帶銜道邊苦李颠搭電子顯微鏡瓜渎龜疇古土悍虜號房皇波翦蕩緘劄驕戚嘉則解費禁封日駿足慨念老上樂山連叢鍊風連漪柳下道兒陋弱馬螘草岷下芋镆鋣匿知切谏青華青黃群氓冗費柔嫩散逐審然攝威泷岡陶神田兵鐵磁體屯田客外見猥劣威肅違約金汙迹譣诐先帝險釁戲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