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掃蕩。《資治通鑒·唐僖宗中和二年》:“朕緣久付卿兵柄,不能翦蕩元兇。”
“翦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該詞原指掃蕩、清除,常用于描述武力或行動上的徹底清理。例如《資治通鑒·唐僖宗中和二年》中記載:“朕緣久付卿兵柄,不能翦蕩元兇。”此處“翦蕩”即指未能徹底剿滅叛軍首領,體現軍事層面的掃蕩含義。
引申比喻
在成語化用法中,“翦蕩”被引申為清除積弊、掃除障礙的象征意義,如“砍伐樹木”的動作延伸至抽象層面的整頓與革新。
詞源解析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如軍事行動或社會改革)。
注意:不同工具書對“翦蕩”的釋義側重略有差異,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進一步考證。
《翦蕩》是一個漢字詞語,既有動詞又有名詞的用法。作為動詞,它表示用剪刀、刀片等工具來剪、裁剪或修剪。作為名詞,它指的是剪刀、刀片等可以用來剪切的工具。
《翦蕩》的拆分部首是「羽」和「艹」。其中「羽」是翅膀的意思,「艹」是草的意思。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翦蕩》一詞的筆畫數為15筆。具體的筆畫順序為:「ㄧㄚˋ一」、「ㄒㄧㄢ」、「ㄉㄤˇ」、「ㄕㄨㄟˋ」。
《翦蕩》一詞最早見于先秦時期,成為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表達。在《逸周書·春秋穆公元年》中曾有「衣冠翦蕩」的描述,意指剪除邪惡,整頓風紀。後來,《翦蕩》逐漸發展為修剪、整理和清除的意味。
《翦蕩》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翦蕩」。與簡體字稍有不同,但仍保持了原義。
在古時候,中國漢字的寫法發生過一些變化。《翦蕩》在古代的寫法中,「羽」的形狀更像是一對鳥的翅膀,「艹」則更接近草的樣子。
1. 他用剪刀翦蕩着布料,以便将其剪成合適的尺寸。
2. 政府要翦蕩腐敗現象,建立一種廉潔的社會風尚。
翦剪、翦除、翦滅、剪刀
修剪、剪除、修整、整理
保留、保持、保存、保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