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青色和黃色。《楚辭·九章·橘頌》:“緑葉素榮,紛其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王逸 注:“言橘葉青,其實黃,雜糅俱盛,爛然而明。” 宋 範成大 《晚步東郊》詩:“水墨依林寺,青黃負郭田。”
(2).又指黃中帶青。形容不健康的臉色。 張天翼 《仇恨》:“每張青黃的臉上沒了先前的興奮。”
(3).泛指色彩。 漢 王充 《論衡·别通》:“人目不見青黃曰盲,耳不聞宮商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凡摛表五色,貴在時見,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宋 蘇舜欽 《上執政啟》:“匠者得溝中之斷木,飾以青黃。”
(4).謂用彩色加以修飾。語出《莊子·天地》:“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 唐 韓愈 《祭柳子厚文》:“凡物之生,不願為材。犧尊青黃,乃木之災。” 宋 蘇轼 《謝中書舍人啟》:“溝中不願於青黃,爨下無心於宮徵。”
(5).指四時之樂。《漢書·禮樂志》:“靈安留,吟青黃。” 顔師古 注:“青黃,謂四時之樂也。”
(6).猶言是非、黑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卻奁》:“偏是咱學校朝堂,混賢奸不問青黃。”
“青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顔色指代
形容面色
泛指色彩或修飾
特殊引申義
注:提到的“形容年輕人氣色好”與其他文獻矛盾,可能為現代誤用或特定語境引申,需結合權威典籍謹慎使用。
青黃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青”和“黃”兩個字組成。青黃代表着兩種顔色或物質的結合,形容混合出的顔色或物質。
青字是一個複合字,由“靑”和“親”兩個部首組成。“靑”是青字的上半部分,表示顔色的青綠。而“親”則表示相關的意思。
黃字由“黃”部首組成,表示顔色的黃色。
青字有12畫,黃字有11畫。
青:青的本義是藍綠色的顔色,後來引申為年輕的意思。在古代,青色是指青年的服色,故而也用來表示青春的意味。
黃:黃色在古代中國被視為一種特殊的顔色,是對中國文化和土地的象征。因此,“黃”也常用來指代中國。
青:青字的繁體為「靑」。
黃:黃字的繁體為「黃」。
青:在古代,青字寫作「清」或「靑」。
黃:古代黃字的寫法有時也作「黃」。
1. 他戴着青黃色的口罩,顯得十分鮮豔。
2. 青黃不接的地方,就是兩種顔色或物質沒有混合在一起。
青草、青史、青天、黃土、黃金、黃昏
青綠、翠綠、藍綠(青色的顔色)
金黃、明黃、橙黃(黃色的顔色)
紅白、黑白(青黃是兩種顔色的結合,與紅色、黑色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