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哺時的意思、哺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哺時的解釋

午後三時至五時,傍晚。《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 悲谷 ,是謂餔時。”《漢書·王莽傳下》:“乃壬午餔時,有列風雷雨發屋折木之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哺時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征的時間稱謂,現多用于古籍研究和民俗領域。該詞指代古代十二時辰體系中的「申時」,即現代計時下午3點至5點。其名稱來源于古人一日兩餐的飲食習慣,「哺」字本義為「咀嚼食物」,後引申為傍晚進食的時段。《說文解字》釋「哺」為「哺咀也」,段玉裁注稱「哺謂申時食」。

在秦漢時期的文獻中,哺時作為時間标記頻繁出現。如《漢書·王莽傳》載「以雞鳴為時,哺時到霸上」,印證其作為日程節點的功能。魏晉以後,隨着十二時辰制的規範化,哺時逐漸被「申時」替代,但在《中國曆史紀時辭典》(商務印書館,1995)等工具書中仍保留着這一古代時間單位的完整釋義。

現代方言調查顯示,晉語區的部分村落仍沿用「哺時」指代黃昏前時段,這種語言遺存為研究古代計時制度提供了活态樣本。北京大學《漢語方言詞彙》(語文出版社,2005)收錄了相關方言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哺時”是古代時間劃分中的一個特定時段,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哺時”指午後三時至五時(即現代15:00-17:00),屬于古代十二時辰中的“申時”。這一時段臨近傍晚,也被稱為“日鋪”“夕食”。

二、出處與例證

  1. 文獻記載

    • 《淮南子·天文訓》最早記載:“﹝日﹞至于悲谷,是謂餔時。”
    • 《漢書·王莽傳下》提到:“乃壬午餔時,有列風雷雨發屋折木之變。”
  2. 其他名稱
    在古籍中,“哺時”與“餔時”通用,部分文獻也寫作“申時”。

三、注意點

“哺時”是古代時間術語,特指下午3-5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漢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白目背靜貶绌邊隴彪發搏掩廠子逞味塵沙劫陳師道塵心村老老搭實德意志邦聯疊燮提溜秃盧兜詚亸委煩請紛猋高崔睾甲诟毀光彩陸離憨健寒浔化金皇邸誡述驚心駭矚菊花懇至空黃孔子虧蔽虧損靈威流蔡龍窟馬褡子民時镆鋣撲曲乾淺掐骰啟強乞窮儉相仁決桑戶桊樞沈紅時英授餐鏄铫物以類聚鮮飇縣宇霄翰校走釁發蕭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