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襟帶的意思、襟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襟帶的解釋

(1).衣襟和腰帶。《後漢書·蔡邕傳》:“ 邕 性篤孝,母常滞病三年, 邕 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寝寐者七旬。”

(2).謂山川屏障環繞,如襟似帶。比喻險要的地理形勢。 漢 張衡 《東京賦》:“苟民志之不諒,何雲巖險與襟帶。” 唐 楊炯 《後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 三秦 六輔之奧區,五嶽四瀆之襟帶。” 清 侯方域 《定鼎說》:“聞之正位居體者,以中夏為喉舌,不以關陲為襟帶也。”

(3).比喻切于實用,不可暫離之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夫《爾雅》者, 孔 徒之所纂,而《詩》《書》之襟帶也。” 唐 柳宗元 《送豆盧膺秀才南遊序》:“吾願子以《詩》《禮》為冠屨,以《春秋》為襟帶,以圖史為佩服,琅乎璆璜衝牙之響發焉。”

(4).比喻貼近之處。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上:“餘少長 大梁 ,豢養於保抱之手,即 淮 泗 之間,近在襟帶,未嘗眼見身到。” 清 唐甄 《潛書·非文》:“古之善言者,根於心,矢於口,徵於事,博於典,書於策簡,采色焜燿。以此言道,道在襟帶;以此述功,功在耳目。”

(5).拱衛;控制。《魏書·任城王雲傳》:“時四中郎将兵數寡弱,不足以襟帶京師。” 唐 顔真卿 《謝荊南節度使表》:“竊以 荊南 巨鎮, 江 漢 上遊,右控 巴 蜀 ,左聯 吳 越 ,南通五嶺,北走上都,寇賊雖平,襟帶尤切。” 清 薛福成 《籌洋刍議·藩邦》:“至如 朝鮮 襟帶海表,屏障中原,無 朝鮮 則 遼水 東西皆将受警。”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六:“高聳在山頭的一座城堡式的建築,襟帶雙江,俯瞰全市。”

(6).代稱防衛或監察之事。 漢 蔡邕 《故太尉喬公廟碑》:“ 循王 悝 , 桓帝 同産,以懷逆謀,黜封 癭陶王 。以公長於襟帶,拜 鉅鹿 太守。 悝 畏怖明憲,檢于靜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襟帶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均源自古代服飾與地理概念的隱喻結合:


一、本義:衣襟與衣帶

指古代交領服飾中,衣襟(胸前交疊部分)與束腰衣帶的合稱,象征緊密相連的關系。

例證:

《漢書·揚雄傳》載:“襟帶以為緣,璜以象德。” 此指以衣襟衣帶裝飾服飾,彰顯禮儀。


二、核心比喻義:山川屏障如襟帶環繞

形容山川、河流等地理形勢環繞城邑,如同衣襟束帶般形成天然屏障,具軍事防禦價值。

例證:

  1. 東漢班固《兩都賦》:“襟帶易守,形勝之地。” 強調關中地區山河環繞的險要地勢。
  2.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渭水》:“秦嶺橫亘,渭水萦回,襟帶崤函,實為天險。” 描述秦嶺與渭水構成的地理屏障。

三、引申義:事物間緊密關聯

由“衣襟束衣”的動作引申,指事物間相互依存、緊密聯結的關系。

例證:

唐代王勃《滕王閣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 以“襟”“帶”為動詞,喻指三江五湖與城邑的聯結關系。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襟帶”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
    指衣襟和腰帶,屬于古代服飾的組成部分。例如《後漢書·蔡邕傳》記載“未嘗解襟帶”,描述其孝行。

  2. 地理比喻
    比喻山川環繞形成的險要地勢,如“山水如襟帶環抱”。此用法常見于古文,如張衡《東京賦》以“襟帶”形容地形屏障的重要性。

二、引申含義

  1. 象征實用與依賴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将《爾雅》比作《詩》《書》的“襟帶”,強調其不可或缺的實用價值。

  2. 軍事與政治意義
    指拱衛、控制要害之地,如“五嶽四瀆之襟帶”描述戰略要地。清代侯方域亦用此詞讨論國家定都的地理考量。

  3. 文學意象
    現代用法中,“襟帶”可營造詩意畫面,如“願衣襟帶花,願歲月風平”表達對甯靜生活的向往。

三、相關擴展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漢典()及滬江詞典()的完整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奧遠百花亭版面抱饑渴巴西暖流博徒不雜朝彩寵章處當麤猛燈草席二陰诽訾風曉扛鼎耕藉共總股東喊叫鹖雞後臉兒圜視火芝護戎家産角距幾幾乎旌繁景頭經意金就蹶洩軍糧困蒙庫傉官顂體兩望例拘離訣廪膳隆化淪陰南鄉子披錦剖衷谸芊切削麴蘖曲全山珍海胥市閑稅俗束躅泰呂甜迷迷塗觏王義小闆下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