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貧窮。《左傳·昭公十年》:“國之貧約孤寡者,私與之粟。”《宋書·後妃傳·孝懿蕭皇後》:“初, 高祖 微時,貧約過甚, 孝皇 之殂,葬禮多闕。” 宋 洪邁 《夷堅乙志·陽大明》:“ 明 謝曰:‘身居貧約,且在父喪,不敢覬富壽也。’” 清 程先貞 《和蕭韓坡谒夷齊廟》:“扣馬一言違,何如貧約死。”
(2).指窮困的人。 元 歐陽玄 《元贈奉議大夫樞密院判官骁騎尉追封浦江縣子鄭府君墓碑銘》序:“性勤儉,任事不憚勞,有餘即好施,見裡之貧約,必思有以賑之。”
(3).簡樸。《新唐書·虞世南傳》:“ 世基 佞敏得君,日貴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 世南 躬貧約,一不改。”
“貧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1. 貧窮(、、)
指經濟困窘、生活匮乏的狀态。例如《左傳·昭公十年》提到“國之貧約孤寡者,私與之粟”,意為國家将糧食分給貧困孤寡之人;《宋書》中記載“高祖微時,貧約過甚”,描述人物未顯達時的窮困境遇。
2. 指窮困的人(、)
作為名詞使用時,代指貧困群體。如元代歐陽玄在碑銘中寫道“見裡之貧約,必思有以赈之”,強調對貧困者的救濟。
3. 簡樸(、)
形容生活作風節儉樸素。例如清代程先貞的詩句“何如貧約死”,暗含安于清貧、不求奢華的品質。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用例及權威詞典釋義,可通過參考漢典和《夷堅乙志》《宋書》等文獻進一步考證。
《貧約》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貧困和約束的意思。
《貧約》的部首是貝,筆畫數為7。
貧的部首是貝,筆畫數為4。
約的部首是纟,筆畫數為7。
《貧約》由《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收錄,源自于古代漢語。
《貧約》的繁體字為「貧約」。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貧約可能采用不同的寫法,但現代常用的寫法為「貧約」。
他家境貧約,無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政府對于貧約地區的援助力度逐漸加大。
貧困、約束、貧苦
貧困、貧窮、貧苦
富裕、富饒、富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