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ppeal;state]∶申訴;陳述
空教我有情難控訴
(2) [accuse;condemn]∶向有關機關或公衆陳述受害經過、受害事實
控訴四6*人6*幫
亦作“ 控愬 ”。1.申訴;陳述。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百姓喁喁,無所控訴,咎盡在 輔 。” 宋 王安石 《乞罷政事第三表》:“伏望皇帝陛下……俯從控愬,實允詢謀。”《金6*瓶6*梅詞話》第三八回:“情疏魚雁杳,空教我有情難控訴。” 梁啟超 《俄羅斯革命之影響》二:“一八二五年, 尼古剌第一 即位,行絶對嚴酷之專制政治,有‘鐵沙’之名,人民益颠沛無所控愬。”
(2).向有關的人或部門告發;向公衆申訴自己受害事實。《元典章·刑部十五·越訴》:“人民詞訟之劇,多有不候本路歸結,越經省府按察司控訴。” 明 王廷相 《送豐洲蔡先生巡撫山東序》:“夫吏據乎勢者也,民制於勢者也,勢之所在,無往不壓,雖強梁者不敢於控愬,而況衰弱之民乎?” 清 薛福成 《上曾侯相書》:“凡州縣被民控愬者,大率多以門丁為辭,則其橫可得而知也。” 巴金 《<家>後記》:“對禍國殃民的‘四6*人6*幫’,我再一次提出我的控訴。”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控訴漢語 快速查詢。
“控訴”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控訴指向有關機關或公衆陳述受害經過,請求對加害者進行法律或輿論制裁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包括申訴、陳訴受害事實,并尋求公正處理。
“控訴”兼具法律與情感色彩,既可用于正式申訴,也可作為社會批判的表達方式。其曆史淵源深厚,現代用法涵蓋個人維權到公共事件揭露。
控訴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指責、告發、譴責等含義。拆分部首為手部,其筆畫為12畫。《康熙字典》收錄此字,注音為“扣(手)告也”。控訴一詞可分解為“扣”和“告”兩個部分。扣表示牽連、指責,告表示宣布、通知。綜合起來,控訴指的是通過告發或傳達某人某事的負面行為或錯誤。
控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和用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在楚簡和竹簡時期,漢字的書寫更加簡化,像控訴這樣的詞可能被寫為“口門手田告”。隨着漢字的發展和演變,字形逐漸規範化,控訴被寫為今天所見的形式。
繁體字中,控訴寫作「控訴」,保留了原本的意思和發音。控訴一詞在繁體字中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隻是在字形上稍作調整。
下面是一些使用控訴的例句:
一些與控訴相關的詞彙包括:指責、譴責、控告、告發、揭發等。這些詞可以用來表示批評、譴責或告發他人的行為或行為。
與控訴相反的一些詞語有:誇獎、稱贊、表揚、贊美等。這些詞用于贊揚和認可别人的行為或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