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聊城箭的意思、聊城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聊城箭的解釋

戰國 時, 燕 攻 齊 ,奪取七十餘城。 齊 将 田單 欲收複 聊城 (今 山東省 聊城市 西北),攻之年馀,而城不下。 齊 人 魯仲連 乃寫信系于箭,射入城中,勸 燕 将撤軍。 燕 将得信,悅服,罷兵而去,遂解 齊國 之圍。事見《戰國策·齊策六》。後遂以“聊城箭”為典,比喻助力。 清 李漁 《意中緣·設計》:“路人尚且行方便,至交敢惜 聊城 箭,那有個受報居功的 魯仲連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聊城箭”是一個源自戰國時期的曆史典故,其核心含義為“比喻通過智慧或書信化解危機,起到關鍵助力作用”。以下為詳細解釋:


典故來源

  1. 曆史背景
    戰國時期,燕國攻占齊國七十餘城,齊将田單欲收複聊城(今山東聊城西北),但久攻不下。齊國謀士魯仲連将一封勸降信系于箭上射入城中,信中分析利弊,最終說服燕将撤兵,齊國不戰而勝。

  2. 關鍵人物

    • 魯仲連:齊國高士,以謀略和辯才著稱,主張“義不帝秦”,反對強權。
    • 田單:齊國名将,曾以“火牛陣”大破燕軍,但在聊城戰役中受挫。

比喻意義


文化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戰國策·齊策六》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聊城箭》是什麼意思

《聊城箭》是指中國古代有名的戰役之一,發生在公元369年的東晉時期,聊城(今山東省聊城市)是這場戰役的主要地點。這場戰役中,東晉将領庾亮以少勝多,利用箭術的短兵精練戰術成功擊退了北方胡族勢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聊城箭》的拆分部首是“⺮”(zhù)和“口”(kǒu),讀作“zhùkǒu”;具體的筆畫為7畫。

來源

《聊城箭》一詞來源于發生在聊城的戰役。這場戰役以箭術見長的晉将庾亮采取了短兵精練戰術,擊退了胡族侵略勢力,因此得名為《聊城箭》。

繁體

《聊城箭》的繁體形式為《聊城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與現代稍有不同。《聊城箭》的古代漢字寫法為“聊城㶲”。

例句

在戰場上,庾亮運用《聊城箭》的戰術,成功擊潰了敵軍。

組詞

聊城、箭術、戰役、将領

近義詞

箭術可以近義為射箭。

反義詞

箭術的反義詞可以是劍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