繕甲治兵的意思、繕甲治兵的詳細解釋
繕甲治兵的解釋
繕甲:修治铠甲。比喻作軍事準備。亦作“繕甲厲兵”。
詞語分解
- 繕甲的解釋 謂整治武器裝備。《詩·鄭風·叔于田序》:“ 叔 處于 京 ,繕甲治兵,以出于田。” 鄭玄 箋:“繕之言善也;甲,鎧也。”《史記·張儀列傳》:“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
- 治兵的解釋 .古指在秋季進行的練兵儀式。後泛指練兵或治軍。《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陳。” 孫诒讓 正義:“中秋教治兵者,秋習兵之法也。”《三國志·魏志·辛毗傳》:“竊聞 諸葛亮 講武治兵,
網絡擴展解釋
“繕甲治兵”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繕甲”指修治铠甲,“治兵”指訓練士兵,合起來表示整治軍備、進行軍事準備。比喻為戰争或防禦做好充分準備,強調備戰狀态。
二、出處與用法
-
曆史淵源
- 最早見于《詩經·鄭風·叔于田序》:“叔處于京,繕甲治兵,以出于田。”,描述了古代将領整備軍隊的場景。
- 宋代蘇轼在《代張方平谏用兵書》中也引用此典:“今陛下天賜勇智,意在富強,即位以來,繕甲治兵,伺候鄰國。”。
-
語法結構
屬于聯合式成語,中性色彩,常作謂語或賓語,如“比繕甲治兵,指營河右”(《魏書》)。
三、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繕甲厲兵”(“厲”意為磨砺兵器)。
- 延伸含義:不僅指具體軍事準備,也可比喻對重大事務的周密籌備,如商業競争或危機應對。
四、例句參考
- 曆史文獻:“三方無事,比繕甲治兵,指營河右,掃蕩萬裡,今其時也。”(《魏書·李順傳》)
- 現代用法:某企業面對市場挑戰時,“繕甲治兵,提升技術儲備”,體現戰略準備。
總結
該成語強調未雨綢缪的備戰思維,適用于軍事、政治、商業等領域的戰略規劃。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詩經》《魏書》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段落一】《繕甲治兵》一詞是中國成語,包含了“繕甲”和“治兵”兩個部分。其中,“繕甲”指的是修補、加固铠甲的意思,“治兵”表示治理、管理軍隊。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修補铠甲、加強武備,以保障軍隊的戰鬥力。
【段落二】拆分部首和筆畫:《繕甲治兵》這個成語的部首拆分為“缶”(fǒu),表示釉陶或鼎器,而“甲”(jiǎ)則表示甲骨文。筆畫的拆分為“缶”為5畫,“甲”為5畫,“治”(zhì)為8畫,“兵”(bīng)為7畫,總共為25畫。
【段落三】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兵法著作《孫子兵法》。在其中一篇章節中曾有句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無神奇之策,繕甲治兵而已矣。”這句話強調了軍隊在戰争中的重要性,以及修補铠甲和治理軍隊的必要性。
【段落四】在繁體字中,“繕”字的寫法為“繕”,而“治”字和“兵”字的寫法并無變化。
【段落五】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甲”字在甲骨文中的形态更像一個盾牌,而現代的寫法則是形似一個'一'字的形狀。類似地,“缶”在甲骨文中的樣子更像一個器皿,而現代寫法則更接近一個'缶'字。
【段落六】以下是《繕甲治兵》這個成語的例句:
- 他在修繕甲胄的同時,也加強了軍隊的訓練和管理。
- 在戰争準備中,我們要注重繕甲治兵,确保軍隊的戰鬥力。
【段落七】與《繕甲治兵》相關的組詞包括:“繕甲”和“治兵”。類似的成語有:“修身養性”、“整頓文風”等,都強調了在不同領域進行整修、治理的重要性。
【段落八】近義詞:整裝備施工、兵械加固;
【段落九】反義詞:無拾遺修整、軍紀松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